作文中心议论文作文

以仪式为话题的议论文(精选14篇)

本文已影响 1.27W人 

相信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尤其是有严密的逻辑性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法的评论是非曲直、表明主张态度的文体。那要怎么写好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以仪式为话题的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仪式为话题的议论文(精选14篇)

以仪式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1

在一片浩瀚的星海中,总有几颗特别闪耀的星星,正因有了它们的存在,整片星海就变得独一无二、令人痴醉。我们的人生中,也藏匿着令人惊喜的“星星”,只有把握它们,创造它们,才能绘就独属于自己的星空。

农历二月十二是花朝节,在古代,人们都要在那日走亲访友,带着自己满心的欢喜,与爱人、友人、亲人,互相赠送花的种子。有能力的人家,还会举办花卉展览,参会的人们都会穿着淡雅干净的衣裳来共赏花卉之美。这一节日出于人们对花的爱慕与尊重,也使平平淡淡的日子中增添了几抹绚丽的色彩。

清明节去扫墓,重阳节去登高,中秋节与家人团圆,在独特的时刻做独特的事情,享受那一分一秒的不同,在记忆中留下美好这就是人们追求仪式的意义所在。但现在很多人把仪式感扭曲了,过分追求仪式。例如明明承担不起巨大的开销却还因面子的胁迫执意办一场盛大的婚礼。其实唯有物质躯壳的昂贵礼物,其实还不如一个真情实意的拥抱,一颗无法代替的心。

仪式感不需要特别的隆重。在写作业时,阳光正好洒进房间,而你把书桌整理得干干净净,掩上门,安安静静地写作业,享受笔尖滑过纸的舒畅,这也是一种仪式感。穷苦不堪的男子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生活在一起,每天都要拿起那本读过千百回的诗集,一脸深情地对着女子读诗,女子也同样幸福地望着男子。这些仪式感都是平常生活的小事,但都在用心丰足生活,而仪式感也正是为了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生存。

在早晨太阳升起时,静静躺在床上听听鸟鸣;在傍晚夕阳西下时,朝着夕阳的方向悠闲散步;在夜晚月光洒下时,独自欣赏皓月莹亮。拾起生命中的点点星星,不辜负生命,不辜负自己,不辜负那繁花开放、岁月静好的日子。

以仪式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2

仪式感,使我们自己心中的那份美好有意义。

仪式感究竟是因什么样仪式的举行而衍生的呢?如果是为了某种情绪,某种心底的怀念,那么并不需要跟随其他人一起在某个特定时间去进行。就好比清明扫墓,大可以在想念祖先时就去扫,不需要非要等在清明节这一天。对于仪式感而言,节日这一因素并不必然。曾经的天才诗人海子,在大学时有一个心爱的女生。毕业后,海子每天为她写一首诗,这也是一种仪式。

遇到一位老师后,我对诗歌非常得沉醉,也期望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样优美的诗句,也想拥有海子那样惊世的文采。我试着写诗,一窍不通的情况下,诗句总是乱七八糟,每天写一首诗对我来说是很艰巨的。妥协于“才智所限”,我的每一写一首诗,暂时变成了每天读一首诗,品一首诗。

我想我选择这一仪式是对的。样梵说过,“诗歌会唤起那些被我们忘却的东西,那些被浮华繁华遮盖住的美好过往,那些已经陌生着婉约,隐逸,迹简,意淡的诗意生存。生活本就是充满着离乱与温暖,当一地鸡毛成为不可避免的日常,保留着初心的向往与诗意的安放,便显得尤为弥足珍贵。”诗歌总是很美,爱读诗的人总不是为高雅而读,而是为那一份轻盈的触动。也许是出于仪式感,我读诗总要放几首纯音乐,让诗句中充沛的情绪在乐声中跳跃,让品诗更有意境。

仪式感是一种“感”,借助于外物来加强仪式是必要的吗?我想不是,心中的美好,才是仪式感聚焦的终点。

马德说,相思是“烛灭了,灯亮了;灯灭了,月上了;月隐了,朝出了;夕阳尽了,大地暗了,心亮了。”这句话不只用于相思,我觉得用在仪式感再适合不过。

以仪式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3

仪式有着基本固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是不容易改变的。因为有了它,生活才变得更充实和更有韵味。

记得很清楚,那是姐姐出嫁的大好日子,家里正在为姐姐出嫁做准备,人人都忙碌着。我请假回了家,做姐姐的伴娘。那天,姐姐像一个美丽的公主坐在床上,正等着我的未来姐夫来迎娶她。姐夫和一大群人来了,首先,我们七个姐妹把姐关在房里。他们来了,姐妹们要一个一个向未来姐夫索取红包,然后才让他们进去抱新娘,进到房里还要把预先藏好的鞋子找出来,然后才可以把新娘迎出房门。

正因为有了这种仪式,才把姐姐结婚那天的气氛搞得如此的热闹。但这还不是高潮。你们看,大人们正准备席子,新娘准备出大门口的时候,先要向祖先敬酒,然后烧香磕头,然后未来姐夫向爸妈敬茶,新娘准备出门口时要穿过那个火盆。这是暗示一定的意义的,至于什么意义,我也忘记了。姐姐向门口车子进去的时候,我这个伴娘可是要为她撑着一把红色的雨伞。

那时候的场景可热闹了。爸妈看着自己的女儿出嫁也感动得流眼泪了。

姐姐出嫁那天的仪式可多了,那是一种很传统的仪式,很有意义。流程也很明了,由此我也上了一堂很重要的传统习俗课程,我的生活也多了一些韵味,从而变得充实而又精彩。

过年的时候,年三十晚,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甚为丰盛。鸡,是必不可少的,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那是“无鸡不成宴”的传统;鱼,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预示着年年有余;生菜,也是一种有韵味的菜,它与“生财”谐音,因而更受人们喜欢。除夕之夜的团年饭实在太丰盛了,可是,大年初一,我家的桌子上就只有素菜了。我当时很不明白,妈妈说,这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而且还不能洗头,不能扫地呢。每年过年都必须做的这些仪式,让我了解了传统文化与风俗,也丰富了我的见识与生活。

清明节要拜祭祖先;中秋节要吃月饼;端午节要包粽子;年轻夫妇生育了小孩,孩子满月时还要摆满月酒;家里盖了新房子,要入住了,也要在家里摆上好几桌酒席……这些都是包含着传统文化在内的仪式,有着丰富的文化。

在我看来,它并不麻烦,反而我还觉得它为生活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氛围和乐趣,使生活显得更精彩!

以仪式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4

有仪式感的人,总能把枯燥乏味的生活,变得欢乐有趣,总能化解人生里的烦恼和苦涩。

为工作创造仪式感,日子就不会难熬

注重仪式感的人,就有能力把每件事都做成值得回味的纪念版。

我的上司,她特别喜欢买花,隔三差五就买花回自己的办公室,有时候是百合,有时候是玫瑰,有时候是雏菊。

我们都很好奇,为什么有人那么喜欢花呢?一次吃饭的闲聊中,就问她,她说:在办公室里面插上一瓶话,让自己在想起中开始一天的工作,让自己工作起来觉得更加愉快。

后来我去观察了她的办公室,发现她的办公室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嗅觉上都给人很美的享受,比其他主管的办公室让人舒服。

她很喜欢将自己办公桌面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电脑、资料文件等都没有乱来摆放,都有固定的位置。

她每天到办公室第一时间就是整理好桌面,然后插上鲜花,这是她每天工作开始前的仪式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仪式感,工作起来更加有条不紊,在繁忙的工作中也能感受到很多的愉悦。

对于上班族来说,朝九晚五的生活真的很让人觉得枯燥和疲惫,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来,如果你能为自己的工作创造一些仪式感,相信你的日子就不会那么难熬了。

有仪式感的人事半功倍

最近我报了一个拉丁舞班,在这个班里面,我是跳得最烂的一个,每次去上课都觉得很自卑,都不敢抬头看老师。但是我发现班里面有个女生跳得特别好,那舞步简直可以跟老师的相比。

我观察了她一段时间,就发现她跟其他的同学很不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她跳舞的装备很正式,一双银色中跟皮底的拉丁舞鞋、一身紧身闪着金色珠片的拉丁舞裙,这样的穿着让她看起来很有跳拉丁舞的仪式感。

她那姣好的身材在音乐里摆动,随着旋律灵动地旋转,优美极了。

有一次在课堂休息的时候,我就跟她聊天,本来以为她跳得那么好,肯定是从小就开始练习的了,没想到,她也是才练了十几堂课而已。她说:其实拉丁舞不太难,但是在开始之前最好买一套漂亮的战衣和战鞋,暗示自己这是一个学拉丁的仪式,这样自己才更加有信心,更加用心去学,去跳。

听完后,反观一下自己和周围的同学,都是差不多穿了运动服就来了,这样的装备根本就没有跳拉丁舞的仪式感,就感觉像是来玩玩而已,所以一直都认真不起来,跟着老师来跳也是跳得扭扭歪歪的。

从那之后我就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有态度,有仪式感的人,更加享受事情的本身,因而就会事半功倍。

有仪式感的人都重视过好每一天

生活里重视仪式感的人,在潜意识里最懂得暗示自己享受每一天、做好每件事。

我的同事,是市场部的品牌经历,每次见客户的时候,都会穿上正式的套装,化个淡妆,再才上十厘米的高跟鞋,非常有范,从来都不马虎。

这是她在工作时候的仪式感,只要一穿上战袍,她就是职场女性,就进入谈业务的状态中,拿下一笔笔的客户订单。穿着仪式感,让人工作起来更加有自信。

在生活的时候,她也很重视仪式感,比如说她沐浴的时候,浴缸里撒上玫瑰花瓣,浴缸周围点满了香薰蜡烛,看起来非常浪漫,她说自己每周都会让自己享受一次有仪式感的沐浴,这是在繁忙工作里的一次放松。

所以如果你觉得你身边的一切都索然无味的时候,就是需要一些仪式感了。

就是因为她懂得日常生活中仪式感的重要性,她比一般人更加享受生活,过好每一天。

以仪式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5

人为什么要有仪式感?我想对于爱来说,仪式感就是尊重,就是让自己感觉是,我在热闹的生活。

在婚礼上,表哥庄重地宣言,戒指的佩戴,香槟的喷洒,我想这些仪式环节都是一种爱的表达和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在十周岁生日会上,家长们为我们精心布置场地,准备食物,老师们为我们准备演讲,我想这些都是真正爱我们的人,虽然是集体的生日,但也是属于自己的生日会。在家里过生日就是吃碗面条,但在这场生日会上,家长们惊心装饰,老师为我们演讲,让我的这次十周岁生日过得是那么的精彩。

在爸妈结婚纪念日的时候,爸爸都会为妈妈准备一大束鲜花,我想这就是他们对彼此爱的表达吧。他们一起走过了这么多年,一起经历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即使每年都差不多,但每年的感觉都是不同的。我相信他们对彼此的爱是不会改变的。这也是属于他们彼此之间的浪漫。

每当我们有所成就时,父母为我们准备蛋糕,我想这个仪式也会让我们记忆深刻。

像那些得癌症的人,他们吃了五年的药,当吃最后一粒药时,我想这也需要有仪式感。因为他们终于不用再吃抗癌的药了。虽然他们这五年过得很辛苦,但是他们坚持下来了。他们熬过去了,他们再也不用与病魔抗争了。他们吃了五年的药终于结束了。

仪式感不需要多么的隆重,听听你的声音,重新延续她的梦想,我想那些都是最好的仪式感,都会让人记住它,心存温暖。

对待那些爱过的人,每个人表达的方式尽管不同,但爱的情感都是相同的。

每一个仪式感需求的背后,都藏着一份对爱的表达,和人人都有的被爱的渴望。

以仪式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6

对一般人而言,仪式是每年清明庄重的焚香祭拜,是国庆节肃穆的升旗仪式,是毕业典礼时回味悠长的一句祝愿。仪式,因它的举行次数少,参与人数多,富有纪念意义而为人铭记,而在我看来,平凡的生活里也可以每天有仪式,这样的仪式,让生活更美好。

林清玄曾说:”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是菩提心的种子。”有一颗把平凡生活过出仪式感的柔软心,往往是“感知自我之清明”的泉源。德富芦花在茶花飘香的傍晚,听着栗树在风中摇摆的声音,唱一支古老的西行的歌谣,是对晚秋举行的一次送别仪式。村上春树在小酒馆里点一份炸的酥脆的牡蛎,用筷子把壳轻轻剥开,再配上一点点烧酒,是对惬意生活的一场赞美仪式。上海姑娘蔡雅妮推出《一人·食》系列纪录片,片中一人独自享有的精致食物是对孤独之下的自由的一场表彰仪式。仪式,不一定要办得华丽花哨,别具的情趣与慧眼是它的必要条件,它应该是一种情怀,一种生存方式。

平凡生活中的仪式,柯一师一种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于丹说:“文化不应是囚于塔之中的玩赏,它更应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活方式。”从藏地僧侣转动的经筒,到蒙古人每年举办的那达慕大会;从西伯利亚人举办的驯鹿大赛,到古印度人每天用恒河水净身的习俗,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敬畏与传承·。从星野道夫坚持不懈拍摄极光,到服装设计师马可举办“无用回家”的作品发布仪式;从寿司师傅小野二郎五十余年来天天亲手打造艺术品般的寿司,到张大千在每一张作品上庄严地刻下专属的印章,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对职业的热爱与对使命的坚守。本是平淡的事物,在日复一日的重复雕琢下,竟也产生了神圣的色泽,这或许就是仪式的神奇力量,它让心境更明澈,让生活更美好。

真正的仪式,应是出于一种虔诚,莫让它沦为形式!某一中学的罗校长逼迫学生下跪祭拜孔子,这样的仪式除了让学生反感,还有别的作用吗?形式主义上的仪式,非但不能让生活更美好,还会成为滋生虚伪功利的温床。

时代在改变,跟上时代步伐的仪式正丰富着人们生活的意义。让一个简单的仪式带我们远离日日奔忙的劳累,沉潜心灵,看到更美的五湖山月。

以仪式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7

在这个庄重不如世俗有魅力的时代,现代化的风沙在传统礼仪的古老大地上肆虐,撕扯着礼仪文化的风华。有人叫嚣不合时宜的仪式应被废除,而我以为在人们被时代洪流裹挟向前趔趄时,恰需庄重的仪式来平衡我们渐失喘息的生活。

“仪式与行为实质互为表里,缺一不可”萧伯纳道。在经历了高喊口号的过度形式化仪式化的十年,失去理性的大众转而投向另一个极端——彻底的否定仪式,他们高呼“仪式之皮毫无用处”。但其实“里”恰需“表”来体现,无“皮”的内在是难以存活的。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网络拜年、上网扫墓等“新潮”的过节方式。这些行为看似是对仪式的所谓“累赘之处”的简化,实则是内心对这些仪式背后的精神实质的忽略的体现。互相恭贺后再呈上饱含心意的红包的传统百年习俗如今被简化为微信上动动手指便能随手发出的数字金额,虽增加了“抢红包”时的趣味性,却减少了人们在虔诚执行仪式时相互交流所带来的人间温情。当需精心备制的祭祀用品被替换为一张张所谓的“扫墓贡品”图片,人们对祖先、圣贤的尊敬也都成了毫无份量的数码图像。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仪式之表,更是失去了内涵之实。

仪式不是肤浅的怀旧情绪,而是生存之必要,当人们的现代化成就像氢气球一样飞向深不可测的高空时,仪式就是那仅存的维系着气球与大地之间的绳带,一端是现代化生活的天空,一端是传统文化的土壤。在粽叶飘香的端午时节饮雄黄、挂菖蒲、赛龙舟,在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嗅桂香、放飞灯、品月饼……农业社会的节日被四季轮回所牵引,其中的仪式亦带有家族与血缘的印记,它温暖人心、维系情感,在愈益充满冷漠与隔阂的现代社会亮如启星。它让人们仍能站立在坚实的大地上,仍能感受到春花秋月的韵味,仍能体察到“昼眠听风,夜坐听雨”的美妙。若无仪式,人们大概是无法拥有静心行使仪式时内心回响起的古老音调了吧,只能匆匆前行,连回头的余地都没有了。

祭祀、婚事等诸多重大的仪式如日历般让生活有了刻度、有了值得回味的生命严肃之瞬间,而日常生活中种种细小的仪式也点缀了普通而不平淡的生活。欧美宗教信徒餐前必在心中默默感谢主的隆恩,日本人民在吃饭前也会双手合十地喊道“我开动啦!”。这不是无聊的迷信,亦不是空洞的形式,而是承载着对生活感激之情的衷心祈愿。反观失去对食物与劳作、对生活的敬意的无仪式、无所畏之人,如为了面子而点了衣着吃不完的饭菜官场饭局请客者,又如为了利益而推平整个墓山的地产开发商,实是可笑悲哀。

省去无意义的形式,保留有价值的仪式,是对传统也是对生活的尊重与保卫。

以仪式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8

受制于快节奏生活,人们渐渐把仪式看作流水线上滑动的商品,一步接一步,周而复始,无聊枯燥然而仪式之富有内涵应不止于表面流程,而在于仪式本来的意义。

仪式是人们表达美好祈愿的方式。一白脸一黑脸,一卖肉人一补鞋汉,再得须鬓飘扬的红脸壮汉,捧一坛酒,于桃花之芳园,叙结义之乐事,焚香斟酒,一个小小的结拜仪式,成就了以后生死不离的刘关张。中因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使死亡也捎上了一点美好的意味。我想,这就是仪式的魅力所在。仪式所带给人的不只是形式上的束缚,更是心灵上的契约。

仪式的举行,往往给人一种庄严感,责任感。三尺讲台上,老先生那一声“上课”“起立”洪亮如钟。这看起来似微不足道的课前仪式,实际上是在表达对教育对知识的崇高敬意。

抑或是家祠里的无言对拜,都是对婚姻,对身旁的人一次庄严的承诺。尽管流程不一,所发展的内涵与情感是一致的。有人说:“每个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人,带给亲人的是无尽的喜悦。而每个笑着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带给亲人的却是无尽的悲痛。”这份喜悦,这种悲痛需要一个庄重的仪式来承载。就如刘亮程所说:“我们都活得太累,以至于忘了对一朵花微笑,这一片新叶欣喜若狂。”仪式并没有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是跟不上人们的物欲赛跑。当“双11购物节”比中秋节更让人们欣喜时,我们是该谴责中秋家庭团圆仪式太繁琐,还是反省一下自己的迷失呢?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春天播种,秋天收成者是仪式。传统文化是星火,仪式是火把,而我们都不是点火的人。我们要做的是小心翼翼地从上一代手中接过明亮的火把,维护它,珍惜它,跑过一段从摇篮到坟墓的路途,然后把它稳稳地交给下一代。

不要再为仪式的繁文节而抱怨,仪式不止于流程,仪式其中的内涵才是仪式的真正意义。

以仪式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9

清明节,家人按着习俗祭拜先祖,婚礼上,新郎等着牧师念完祷告才能抱美人归,毕业典礼中,毕业生听着讲话回忆校园生活。生活中仪式几乎无处不在。我认为,仪式是必要的,不可缺席的。

仪式不可轻易抹去,在仪式中,我们宣泄内心的情绪。在博士毕业典礼中有一个传统仪式,那便是将博士帽抛上天空。这一抛,代表着博士们学业的完结,且释放出他们内心中的喜悦。在08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打破世界纪录夺得奥运会冠军。在冠军颁奖仪式上,刘翔身披五星红旗跃上冠军领奖台。在如此神圣的仪式中,刘翔跃出了他心中的激动,跃出整个中国的腾飞。在仪式中,刘翔和毕业的博士都将内心压抑已久的情绪释放,显示出他们的喜悦。

仪式不可轻易除去,它诠释了我们对自然,对先祖的尊重敬畏。端午节人们从古就有赛龙舟,吃粽子等纪念屈原的仪式。在赛龙舟的阵阵喊声和粽子香甜中,我们尊重屈原,敬畏他为国捐躯,他“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清白。在游牧民族中,仪式是对死者最大的尊敬,也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游牧民族以这种仪式将自身与自然紧紧相连,表达了他们对腾格尔的敬意。

仪式一旦被轻易除去,人们可能失去精神支柱,导致内心世界的崩塌。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快世界里,基督的祈祷仿佛是最无用之事。但祈祷这仪式给他们带来内心世界的平和,带来对世间万物的感激,是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除去他们的祈祷仪式,就仿佛禁止中国人吃饭不用筷子一般不可理喻。

然而,凡事都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糟糕的仪式,我们自然要除去。中国一小学生在埃及游玩时在一文物上留下“xxx到此一游”。他“举行”了他每到一地留迹的仪式,而这种仪式却毁了一件珍贵文物。在社会中,某些毫无意义有过于繁杂的仪式理应除去,它消耗着人们的时间,降低了社会的效率。

在时代潮流中,仪式不可轻易除去。在不可缺席的`仪式中,我们能找到幸福、安康,甚至生活的意义所在。

以仪式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10

日常生活中,仪式可大可小,却伴随人生,无处不在。今日,有人以仪式程序之繁琐言应弃之,有人说其落后理应更之。而在我看来,仪式是心灵对事物尊重的外在表现,承载了厚重的情感,是心灵的纷纷起舞,不容轻易改变。

仪式种类之盛,难以言尽。从国家、组织到个人,从人类历史的起点直至今日,仪式伴随着时间滔滔流动。但无论何种仪式,背后必蕴含着敬意、希望与爱。宗教仪式承载着人对神的虔诚,祭祀仪式饱含人对自然的敬畏,甚至即使是对所有物的署名,也是人们爱的体现。正是有了仪式,我们内心无尽的情感才借以此身表达。个人的仪式是情感的流露,集体的仪式却可传承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和古老的敬意。

仪式之中,我们的身与心一同起舞。仪式是心灵的跃动,是闪烁的生命火焰。

然而放眼今日,许多传统仪式式微。仪式变成了固化的程序,僵化的心灵在其中迈着死气沉沉的舞步。我们不无悲哀地看到:清明祭祖仪式子孙雇他人“哭坟”,自己不现身,转而投入生活的喧哗;毕业典礼上,早已失去昔日“长亭外,古道边”的氛围,伴随校长演讲的只有稀稀拉拉的掌声和稀稀拉拉的呼噜声。传统仪式式微,也许体现了时代的变换,而我却感受到了心灵的空洞与生活的匆匆。曾有人说:“有一种悲剧,不是人们不再笑,而是人们不知道为何而笑。”那么我认为,这些失去了内心情感的仪式的悲剧也正在于此:他们确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而确实有许多人不知道其为何存在了。

这大概就是为何现在许多人以浪费时间为由,要去除许多仪式了。

生活的匆匆让心灵也变得匆匆。匆匆的心灵无暇顾念那些多余的温情与敬意,于是那些温情与敬意便流走了。失去了温情与敬意的心灵变的沉寂,再也不能迈起舞步,只是偶尔,在外力的拉扯下僵硬地扭动。个人仪式的缺失,可能导致生活活力的丢失,而若一个集体少了仪式来传递彼此的情感,那么集体也将散乱而空虚。

仪式不容轻易改变,而应被传承。仪式承载了共有的情感,是心灵的舞蹈;每一颗心灵若能纷纷起舞,生命与世界也因此斑斓起来。

以仪式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11

人生的仪式有繁有简,是新娘的一方红盖头,是信徒转经转佛塔的虔诚,是祖母藏起的孙儿第一颗乳牙,在我看来,人生的仪式并非是繁琐拖累,它是人内心的自我照应,仪式不是天在看,而是心怀仪式的我们通过仪式一步步找回内心的安定。

人生的仪式中暗含着一种敬畏之心,在最接近天国的西藏常常能看到虔诚的信徒一路跪拜,他们以匍匐的姿态接受洗礼,尘灰覆面,矢志不渝。在朝圣路上,低头叩首那不是痛苦的负担,而是心中通往天国的仪式。仪式并不一定都如信徒跪拜般沉重,但它以一种神圣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敬畏。在仪式中我们获得了内心的安定,正如梁启超笔下用来佐证“敬业乐辉”的百丈禅师的典例。这位得道高僧信奉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准则。虽然高龄的他不会承担重事,但禅师仍坚持做事,这种坚持来自内心的敬畏,仪式的执行让他安定。

人生的仪式中蕴藏着一种生活态度。古人好讲究仪式,女子成人有及笄之礼,男子有束冠之式。一种仪式,用神圣的方式将成年确立为人生一个重要的节点,象征着人由纯真懵懂走向成熟。这种对于成长的重视是古人对于人生珍视的态度。不仅如此,仪式还往往体现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上,穿衣戴帽佩玉之礼,煮茶濯手焚香之式,那上好的明前龙井需是年轻女子素手于清明前摘下顶端最嫩的芽尖,于茶的滋味或许并无影响,于心,清香之味由此珍重的仪式透出。仪式中蕴藏的便是这种珍重之情和追求极致的生活态度。

有人认为仪式是因生活而产生的,应随着加快的生活节奏变化。的确,快节奏的生活不可能存在仪式,因为仪式需要执行者安然静心后内心的敬畏、珍重。但不是仪式需要改变,而是人更需要通过仪式来回归内心,在这紫陌红尘、名城闹市中寻得安然之心。

心怀仪式,安然若定。在这流水平常过的人生,心怀虔诚,谦卑地去执行一些仪式吧,通过仪式找回那些越来越远的自己。

以仪式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12

面对生活中种种仪式,有人视为陈规陋习,弃之如敝屣;有人尊为圣贤之礼,尚之若至德。然我以为此二者皆不可取,须知面对仪式,破则不当,过犹不及。

仪式的传承本身自然蕴含了古人的经验智慧,而现代科学也为仪式存在的意义作过解答。宾夕法尼亚大学对“吃”这项基本活动做过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人内心感受都取决于“怎么吃”,而不是“吃什么”。当吃这项基本活动被赋予意义并附加仪式,人们的行为将引导内心更专注于食物本身,体察到更细微的滋味。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即看似多余累赘的仪式却恰恰使人得以回归活动的本质,使人得以体察事物的内核。

更何况,当下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也日益呼唤仪式来唤醒人们内心的敬畏。千年以前的先贤们早已认识到礼乐之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而今天我们更难以想象一个仪式缺席的世界。当鼠标漫不经心的敲击可以传达对先人的追思,当毕业成人沦为扔书合影的狂欢,我们不得不警醒和反思仪式感、敬畏感的缺席对现代生活的侵噬。

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安迪沃霍尔与几位摄影名将都有过殊途同归的宣言,“我追求的一切都是形式。只有形式,别无其他。”与其将之归为狂傲不羁,不如说是他们参透了艺术的形式对其表达内容的决定性。仪式,同样的,往往决定了人们所要传达的思想与情感。

我们也因此能够理解,为什么主张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的千利休要定下沐浴更衣等一众繁琐的仪式。这正是因为他懂得仪式之将人与日常琐事的分隔,从而使人更好地直面内心,凝思昭达。

然而过犹不及,我们不应囿于仪式本身。正如龙应台认为的所谓“现代不在于其呈现的外貌,而在于各阶层通过交流思辨达成共识的过程”,仪式的意义也并不在其外化的形式,而在于我们通过仪式所传递的对天地万物、自然本心的尊重。

过犹不及,也意味着仪式决不可流于形式。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诚哉斯言。

面对种种仪式,我们当交出内心诚挚的敬畏,不破之,亦不过之。

以仪式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13

仪式,一种何其古老而崇高的活动啊,然而时至今日,多少肃穆的仪式沦落成荒诞的形式。在我看来,仪式的影响至深至远,而它与形式的差别就在于参与集体活动时灵魂是否在场。

仪式从来不曾远离,它不仅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要想一探仪式的本义,我们必须回到它的本源。这让我想到了数百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广袤的非洲草原上的一个山洞中,一群身披兽皮的原始人围着肆意燃烧的篝火跳舞,他们在等待火中即将烤熟的食物。这,大概是人类最早的仪式。他们眼中明亮的火焰透射出的是后人所谓的专注与虔诚,是他们对生存的渴望,对情感的升华。面对这团火,人们尽情地传达对自然馈赠的感谢,在这个原始的仪式中人类第一次感受到敬畏,第一次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在纯动物性的身上滋长。我想,人之所以为人,能在其进化路途中摆脱一部分动物性,产生其它生物没有的复杂情感,自我约束,与仪式的诞生有着莫大的关系。

可见,真正的仪式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它绝不应除去,而事实上真正影响人正常生活的,是现代社会中比比皆是的形式。一个合同的签署,一个项目的启动,不在谈判桌上、会议室里进行,却偏要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邀请各路媒体和无关官员,摆出各种握手言谈的样子拍照合影,这就是形式。一项活动,当它的进程已经画上了句号,还要狗尾续貂,那些多余的部分就是形式。在形式中,人们心不在焉地念出事先准备的发言,按步就班地走过每一个流程,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调侃:“专心致志做形式,一心一意走过场。”

当“走过场”之风遂渐盛行,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便离我们而去,而传统节日便是其中一个。节日何尝不是一种盛大的仪式啊!中秋之夜,本是亿万人放下俗事、举杯邀月、浓情寄远的美好而温情的仪式,而今却成为让人们苦于思索短信群发、囿于吃月饼的形式;端午佳节,原是国人缅怀屈原的仪式,而今也沦为一桌桌饭局、一家家送礼的形式。从仪式到形式,人们普遍的精神赤贫与饥民心态被照得如此苍白。

正视仪式、珍视仪式、重拾仪式、摒弃形式,用心去投入生活中的仪式,我们的生活才有意义,我们的文化才有希望。

以仪式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14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看重仪式。入学礼、加冠礼、封禅礼都是我们所耳熟能详的仪式,可见古人在很久之前就懂得去追求一种有仪式感的生活。不仅在中国,外国人也保留着这样一些生活上的习惯,诸如吃饭前念诵的约翰福音,周末到教堂里的做弥撒,此种种都是生活中仪式感的体现。

对于任何人来说,仪式感的生活都是应当被推崇的,仪式感并不是娇柔造作,虚荣的表现,它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对活着的感激。

生命总是周而复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久而久之,人们难免会变得渐渐麻木起来,从而失去对生活的期待,这无疑是可怕的,更是可悲的。

演戏,是我活着的方式,绘画,是我活着的仪式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得主阿德里安布劳迪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过这么一句话,或许人们所羡慕的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职业,对于从事者来说,一样是重复而无趣的。于是他选择了绘画,作为一种生活的仪式,他认为仪式是很讲究,是纯洁无污的,是不能随意的,正是这样的仪式感,才能将人们从千篇一律的生活中解放出来,从而去证实生活,思考生活在采访的结尾,他还改引了尼采的名言,每一个不曾追求仪式感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生活已经够无聊了,为什么不能做点什么,让它郑重一点过起来更有意义一点呢?

是的,也许仪式真的不能改变什么,但至少在某一刻它能给人以触动,引起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追求,这就已经足够了。

一场升旗仪式并不能让所有人都成为爱国者,但听到威严的国歌之时,至少会让们觉得——哦,新的一周开始了;一场开学仪式并不能让所有人都成为尖子生,但听到铿锵的演讲时,也会明白——哦,新的学期开始了;一场新春的庆典,不一定真的就能带来好运,但是当十二点的钟声正式敲响的一刻,人们也会知道——哦,新的一年开始了;同样,有仪式感的生活,也能给人一种暗示——哦,新的一天开始了,面对新生活,人们往往充满了干劲,仪式可以为枯燥的生活带来动力,人们需要这种仪式感的生活。

每一个不曾追求仪式感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