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五年级作文

和孩子聊《渡汉江》小学五年级作文

本文已影响 1.04W人 

《渡汉江》,唐代宋之问的名作。近乡情怯,不敢相问的复杂情绪孩子们能解得了吗?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曾有过一丝犹豫——要不要跳过去。然而,想试一试的念头还是占了上风。

和孩子聊《渡汉江》小学五年级作文

挂出小黑板,绝大多数孩子读都读不下来。岭、断、复、历、怯,这几个字孩子们不认识。于是一句句边带着读,边标出平仄。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给新诗标平仄的感觉,那种“知其所以然”“明其来处”的清明感,带给孩子们的安然以及随其生成的成就感是事先标好平仄不能带来的,虽然那样做会节省课堂时间。

几遍下来,诗已混了七成熟,生字也认得七七八八。师生玩大小声游戏,男女对诵,分组赛诵,如此这般,诗已诵得流畅而自然。只是,孩子们一脸茫然的样子让我明白——其实,他们根本不懂诗的意思。诗意,还是要讲讲的。

如何讲?以什么形式讲?当然,是故事。

“岭外,是一个地方,有一年,宋之问在这个地方呆了好久。那里很落后,交通不方便,和家里断绝了书信来往。”

“老师,他为什么不打电话?”清澈的眼睛一片迷惑不解。

“哦,孩子,那时还没有电话呢!”

“那他一定很想收到家里人的信,‘书’字很长。”聪慧的程卓妍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是啊。他在这里呆了多久了?读第二句。”

“经冬——复历春——”很奇怪的,几乎所有的孩子在诵“冬”字时,都微微地摇着头,而在诵到“复”“历”这两个入声字时,则慌不迭地点着头。一句诵完,张博霖小声说:“好长啊!”

小家伙们看着他,都笑了。六岁左右,小小年纪,正是少不经事的时候,指望着他们体会与家人音书断绝的痛苦,太难。然而,通过诵诗时平声的拉长,他们还是明白了时间的久远。这是读诗做不到的。

“老师,怯是什么意思?”坐在最后排的栗佳慧扯着嗓门问道。

“怯,就是怕。离家越近,诗人觉得心里越害怕,知道为什么吗?”本想把话题自然转到下一句——不敢问来人。没想到一年级的孩子根本不理会我的不停顿,坚定而自信地喊着:“他怕遇到坏人——”“坏人会骗他,会把他拐走。”“可以告诉警察。”

……

教室里一下乱成了一锅粥。

只有等待。在这种情况下,高声镇压完全无用,不管你的声音多大,想盖过几十个正拼命喊叫的孩子,完全不可能。

大约两分钟过后,“笑渐不闻声渐歇”。

“来,孩子。”顺手拉起身边的程杰鑫,扶正他的肩头,与我面对面。“你现在是宋之问,我是你家乡的邻居。你问我,‘我爸爸妈妈身体还好吗?’”

“我爸爸妈妈身体还好吗?”小家伙照瓢画葫芦,抬了小脸问道。

“哦——你爸爸去年就死了,你妈妈的身体也不行了。”

教室里一下子静了,所有的孩子都愣住了。这个答案出乎他们的意料,一下子不能接受。

“你还想问什么?有关家里的。”

“房子,房子倒了没?”王晨钰的问话明显带着些迟疑。

“恩,倒了。”我惨忍地点点头。她的眼神一下子暗淡了。

不能再演了。不必再聊了。那么读读诗吧。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再诵后两句,孩子们的声音里多了此滋味。沧桑?痛苦?思索?或许,这就是成长吧。

亲爱的孩子们,诗中百味,你们有长长的一生去品去悟去思去想,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吧。近乡情怯背后的苦痛,我们浅尝辄止。

后记:这几日分外忙碌。但那日《渡汉江》一诗的教学在心头徘徊不去。我知道,只有把它记下来,心,才是安的。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