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写在《最后一个猎人》的背后散文

本文已影响 9.71K人 

蹒跚在文学社条路上三十多年了。

写在《最后一个猎人》的背后散文

我的家乡在渭河南岸边一个叫柳树庙的小村子。之所以叫柳树庙是因为庙址上原来有一个巨大的柳树。柳树离地面两米的地方发了四个杈,这四个杈正好东南西北占了四方,高低差不多,几乎平行着向外延伸,。每个杈都有水桶那么粗。有一天,有人在书上看见了神仙,是地母娘娘。于是,大家伙集资捐款在大树上修了三间小庙,供奉了地母娘娘、药王菩萨、太白三星。渐渐地庙的规模扩展起来,在庙周围居住的人家变成了一个村子,叫柳树庙村。据老辈人讲,解放前,庙里有了护庙队,而且有快抢,曾多次打击土匪的抢劫。我家旁边的清水河岸就曾打死过土匪。解放后,政府把渭河滩上的难民合并在一起成了现在的村名。有人戏称我们村是十八省,有全国地部分省份的难民。

土地承包后,我家有一块地就在渭河边。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下午,太阳快要落上太白山顶,绚丽的橙红色染红了天上的云彩,给大地也涂上这种神秘的颜色。我站在刚收割完水稻的田野上,被这种景象惊呆了!于是有了小学课本里《王冕学画》的那种冲动:我要把它写下来。也许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之旅。随后两年的校园学习,因为家里没有十元钱的学费和八元钱的书本费,本来向我敞开的学校大门却因为没有钱彻底关闭了。失学的那个秋天肯定是很悲伤的。我在地里拣棉桃剥里面的棉花。冬天里,拉着架子车在渠沟里拾大粪上到麦地里。一个冬天过来,我几乎忘记了怎么说话。我毕竟是有梦想的呀!那年我十六岁。母亲看我难受,在春节里用亲戚送的白糖给了邻里的大妈,让大妈的儿子为我找事做。于是,正月还没完的时候,我便去基建队做了一名小工,每天1.2元工资。

记得第一次领工资,是父亲领着妹妹拉着架子车来买化肥,找我要钱。工长掏了五十元,我给了父亲。就这一年,我家的麦子丰收了,秋天玉米也有一个好收成。那年,我终于在过年时看到了父亲母亲的笑脸,一家人过年添了新衣服。那一年的春节的炮声和大年初一的饺子多少年都甜在我心里。

日子好了,我的梦并没有破。记得第二年工地从县城挪到了西安。又一次工余,闲逛,看到一家书店,我把口袋里三十多元钱都买了书。有几乎二十本。用绳子捆了被回工棚。只有初中毕业的我,在长明的工棚里、在别人都玩乐的时候,我却读起了《大学语文》和似懂非懂《文心雕龙》。工棚里我最小,身材瘦小,所以大家都很照顾我有重体力活时,我只是给大家提水壶倒水,做服务性的工作。工长也很照顾我,让我干一些技术性的活。我在大伙的照顾下,在学习中生活了三年,在随后的机会里,去深山一个没人愿去的小学做了民办教师。尽管我去的时候,孩子们已经两个多月没有上课了,但我还是努力赶完课程,并在学年期末统考中,学生的平均成绩名列全乡第一。那时虽然只有三十元工资,比我在基建队还少,但我有了更多读书学习的机会。晚上在煤油灯下常常读书到半夜。有时没有煤油了,就把村里供给我吃的猪板油涂在棉絮上,点燃放在熬得猪油碗里,在昏黄的灯光下读书。幽静的环境正是我学习和写作最好的条件。一个人的'努力总是辛苦和坎坷的。就在这个秦岭深山的小屋里,我隐居般的度过了七年,也被这里的人民宠爱了七年。冬天的腊肉豆腐、野味,夏天的木耳、蜂蜜、洋芋粉皮,核桃栗子。哪一家红白喜事,我都是座上宾。我也和村里的青年一起为改变这里的面貌努力过。率先在这里修建了三个小水电站,使这个小山村亮起了电灯,响起了现代流行音乐。七年的时光在那时是漫长的,但今天觉得只是一瞬而已。记得那位叫李正兴的老人,他从河里捞了一条鱼,在今天来说是珍品的“细鳞鲑”,自己没有吃,而是留着在放学的时候让孩子请我去他家,炖好了让给我。那时的青山溪流、猫咪的原始森林,珍贵的野生动植物、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善良、热情厚道的山区人民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后来我虽然调离这个小山村,但那一份深厚的情谊永远感动着我……在山区我工作了二十四年,不敢言说辛劳,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答谢这里的人民。从山区出来六年了,也是在调出山区后,对山区人民的感恩写了许多小散文回忆并纪念过去的日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也在一场大病后趋于平和,感恩并记述那种生活的心绪不断增长加,在自己的拙文里尽力把那种生活描述出来奉献给大家。我知道我自己的浅薄,笨拙的笔触不能尽道其美,但我还是要把它写出来。因为那里毕竟有那么美还得东西值得我留恋,更值得奉献给大家。

追求文学的梦想到今天也没有破灭,我还在继续努力,不计较得失,也不去管结果如何,因为在追求的过程中,我已经体验到了快乐!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