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伟大的秦散文

本文已影响 2.43W人 

老秦人的雄风依然在我们血液中流荡,激励着我们前行。

伟大的秦散文

——题记

今年五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驱车来到临潼,领略了兵马俑威武雄姿,记得那天,参观的人很多,人山人海,聚集了各方来客。

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一号坑内是由6000多件陶俑、陶马及40余辆战车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二号坑为步兵曲型混合军阵,三号坑中它是一、二号坑军团的统帅部。秦兵马俑,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秦人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慨。

那宏伟的场面,令人惊愕,军阵排着整齐,士兵手持利剑,身披铠甲,昂首挺胸,威风凛凛,有的神态自若,目光炯炯,有的则是颔首低眉,若有所思,有的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仿佛随时准备上马冲杀,待命出征。这触及心灵的震撼,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在这里看到了雄壮,抗争和民族的魂,体会到了一种令人激荡的精神。

走出秦兵马俑展览馆,依然沉浸在那宏大的场景中,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秦的崛起充满好奇,这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奇迹,一个被东方文明古国看成的蛮夷之国,一个落后和闭塞的小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惊天逆转,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它从一个荒蛮之国,到无敌强国的华丽转身,感到出人意料。

纵观世界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三大文明发源地古埃及的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都先后衰落了,早已在历史上消失,文化早已中断。唯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绵延不断,经久不衰,世代相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与秦人的贡献是不可分的,他开创和确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和文化认同等制度,影响和凝聚中国社会的稳定运行,维系了国家的统一。

回顾中国历史,公元前221年中国的统一意义深远。从那时起,中华文化的精髓,虽历经战祸考验,终得以延续,中国始终维系了大一统的理想,虽然分裂与统一的循环周而复始,有时天下大乱,中央政府几度荡然无存,然而仿佛受一条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在左右,中央政权每次垮台,都会被重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志在统一的人物站出来,基本上沿袭秦始皇的做法,征服敌手,再次一统中国,《三国演义》一段话脍炙人口:“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的每一次分裂,都被视为不正常的暂时现象,每次改朝换代后,新朝均沿袭前朝的治国手法,再次恢复连续性。

这是因为千百年来,我们民族一直自觉不自觉地传承着包括秦人在内先人的大一统思想,传承着坚强不屈的追求、和向心的民族气节,传承着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它是流荡在我们民族血液的古老而未泯的灵魂,秦人确立的制度和治国理念为这些思想的传承提供了保证,秦人的精神和其他古老优秀文化一样,已经注入了我们的血液,成为亘古不变的永恒。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树高千丈耕深在沃土,走在沃野千里的三秦大地上,回顾二千多年前,这个不起眼的西部附庸,从地处偏远的一个小小的部落,从生活在中原贵族的歧视中,从生活在戎狄的夹缝中,艰难抗争,经过一代一代的不懈努力,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从卑微的藩属逐渐成长为一方霸主。

秦人从部落走向帝国的整个过程,是一段百折不挠、可歌可泣的奋斗过程,充满了挫折,也不乏苦苦求索的历程。他们的路充满了艰辛,可他们披荆斩棘,艰苦卓绝,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从失败和悲壮中奋起。

我们去探寻秦人的历史,去追寻历史的节拍,去体会秦人的艰辛历程,追根溯源,依然会对现今的我们起到一定的启示意义。

河南人有句古话,河南陕西是一家,小时候,我还不理解,是河南人的感恩之心吗,因为在解放前,好多河南人逃到陕西,生命才得以保全。但随着阅历的见长,和对历史的了解,我才理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因为老秦人古时就是从中原迁移到甘肃得到生存,在陕西这篇热土上发展壮大的。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古时,秦人生活在中原一带,秦人的祖先叫伯益,大禹时期,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大禹的赞扬,大禹死后被推举为大禹的继承人,大禹的儿子启发动政变,废除传统的禅让制度,伯益被迫带着族人离开故土开始向西迁徙。

商汤灭夏后,秦的后人时来运转,商朝末年嬴姓家族的恶来成为商纣王的重臣,颇受商朝重视。

后来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因嬴氏部族参与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挑唆的三监之乱,而遭到周公姬旦的惩罚,被迫再次向西更远的地方迁徙,嬴氏部族也因此沦为庶民,秦人最终被迫西迁到现在的甘肃东南渭河上游一带。

三监之乱就是商朝灭亡后,周武王也封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朝歌,又封叔鲜、叔度、叔处为“三监”,以监视武庚,周成王即位后,由周公旦辅政,三监(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看不惯周公旦辅政,于是联合武庚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到了公元前9世纪,秦人族长非子因擅长养马,获得周孝王的赏识重用,被封为附庸,在甘肃东南秦地建造城邑,因此称为秦,有现在不到一个县大的地盘,从此为后代子孙取得了立足之地。

他们在为周王室全力抵御西部戎人的进攻,保全西部的安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逐步取得周王室的信任,受封秦地后,秦人部族第四代首领秦仲在抗击西戎作战中,被西戎所杀,感动了周宣王,因此封秦仲为大夫,这时秦人的身份才为东方承认为华夏成员,秦庄公向周王室借兵七千大破西戎,不仅报了杀父之仇,并以此战捍卫了秦人的生存空间,也就是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秦人走上了他们的崛起之路。

公元前770年,因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戎进攻,狼烟四起,而诸侯不救,西周灭亡,镐京被毁。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事后周平王册封秦襄公为“公”侯,由此秦国获得和其他诸侯国并列的爵位。周平王还将现在陕西岐山之地赐予秦襄公,这不过是一个顺水人情,周平王给秦襄公的其实是一张空头支票,因为此时岐山之地已被犬戎占据,然而,秦人经过几代人浴血奋战,才夺回此地。

从此秦人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奏响了宏大的乐章,春秋时期,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期通过商鞅变法和郑国渠的修建,秦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力量最强一个。

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长达百年的战乱,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统一文字的文化认同,和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对华夏的向心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秦人西迁后,处在戎狄等少数民族的包围中,当时秦人的生存环境特别恶劣,一直在夹缝中去求生存,随时有灭亡的威胁。狄、戎部族又以游牧生活方式为主,能骑善战,所以秦人必须时时警惕,也必须以武为主,才能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于是他们不屈不弃,开拓进取,因生活在中原缘故,以农业见长,在长期和游牧民族相处中,学会了畜牧,并把中原文化带入了西部,吸取戎、狄的长处,又融合了西部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耕牧兼容文化,造就了秦人的粗犷豁达和坚忍不拔的民族气魄。

秦人在求生存的过程中,一直拥有敢于向对手亮剑的精神,他们怀着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怀着席卷天下,并吞八荒之心,不惧生死,敢于亮剑,在长期与狄、戎游牧民族争夺生存环境的征战中,形成了尚武好战的民族性格,帝王轻生死,英雄重然诺,经过历代秦君带领士兵进行多次战争,秦国的疆土得以开拓,国力得到增强,崇尚武力成为了秦人的一种心理依托。

秦人还拥有善于革新的精神,当看到商鞅变法可以实现了富国强兵,就全力支持商鞅变法,和东方六国的变法相比,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变法,这次变法打破世袭体制,激励了基层民众,“赏不遗匹夫,刑不避大夫,使天下之利系处于一孔”,在功利面前,从而使秦军的战斗力极大地被提升,所向披靡,到战国时,秦军威震东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六国军队不敢与之争锋的局面。

还对国体制度进行改革,当发现一些旧的统治体系不适应时代要求时,就彻底改变。他们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开创了影响二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有效地控制了国家,形成了合力。

在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的制度,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等措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为统一打下了物质基础。在文化方面,做到了统一文字书,将小篆作为标准文字,为加强思想控制进行了焚书坑儒措施等等,创下了一套完备的封建国家政治制度体系,影响了后来两千多年的整个封建社会。

秦人具有开放精神,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因秦国地处偏远,文化落后于东方,缺乏人才,要做到富国强兵,就需要人才治国。引进和使用外来人才是秦国富强的基础,在秦每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几乎都有依靠外来人才,孝公时,有来自于卫国的商鞅进行变法,之后有来自系东周的游说之士秦相张仪,有上蔡监门史举的家臣甘茂,后拜为秦武王的`左丞相,和商贾吕不韦,以及秦始皇时期的李斯等,这些非秦本土人才,把他们的智慧和才能贡献给秦国,同时他们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也得到完美展现。

秦人在用人原则上无论亲疏贵贱,只要是有利于国家一律委任,历史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在晋灭虞国后,晋献公俘虏虞国大夫百里奚,百里奚被晋献公作为陪嫁奴仆送往秦国,他不堪屈辱,半路逃跑,被楚人捉住,成为楚国奴隶。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将他从楚国赎回封为大夫,年七十时任丞相。

秦对外来文化也是积极吸取的态度,秦专设“博士“制度,迎纳包括儒生在内的东方六国之士参与议政、行政,表现出一种虚心的文化态度,秦人用人政策及积极的文化态度,推动秦自身发展的进程。

秦人具备有务实的精神,他们地处干旱区域,为了发展生产,重视水利工程,他们修的郑国渠灌溉关中平原,秦人对蜀地经营同样有目共睹,修的都江堰打造出天府之国,灵渠无论对农业经济还是军事防御,于秦的发展壮大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史记?河渠志》载:“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说明秦国的水利工程使秦物产丰富,是实现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交通上,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秦驰道、直道,在岭南和修筑新道,在西南修筑五尺道,这些措施对完成统一和文化认同起到了重要作用。

回首来时路,大秦帝国的辉煌早已经湮灭于历史中,但是其无敌的信念和传奇,无所畏惧的刚毅和勇武却流传于青史,秦人的锐意进取,奋起抗争,砥砺前行的精神流淌于我们血液之中,在面对各种矛盾和危机,拥有对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的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它的精神推动着历史前进,鼓舞着历代人去开拓,去进取,这种精神已经汇聚成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长江与黄河。

我站在秦人曾经生活的土地上,看着不远处巍巍秦岭,这座以秦人命名的大山,静静横卧在中国大地中心地带,它秦人永远的丰碑。

在历史的航道上,今天我们和秦人的经历何等相似,近代以来,我们生活在列强的夹缝中,多次的民族复兴被外部势力打断,几次面临亡国的危险。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曾用三个中国来描述中国大历史,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今日之中国已经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又一次走到了历史的节点,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程。

但外部环境依然恶劣,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的前行还任重道远,路险且艰。我们应该去学习秦人克服艰难,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顽强精神,学习商鞅变法中那种大刀阔斧,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变革精神,学习秦人的开拓创新精神,以及秦人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借古喻今,当今,我们已经接近民族复兴的节点,我们应更好的传承和发扬秦人的精神,拿出虎狼之师的气魄,抓住机遇,只争朝夕,去实现这一代人的风采,创造出历史的辉煌,大踏步走向美好的未来。

2018年7月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