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旅行笔记的散文

本文已影响 2.74W人 

不知怎么回事?这几天愈写到这个系列的后面,心地就愈发沉重起来,以至于我都不敢面对这些文字了。或许是“怎么写”这个问题太费心力,或许是我对这些文字赋予了过大的期望,或许只是我的懒惰在抗争,总之,这份由文字带来的沉重使我极想就此丢开它们,转而去沉入电影一类的声色娱乐里面去了。

旅行笔记的散文

当开始写这个系列文字的时候,我所怀有的是并无特意的较平和的心态,并且很有些玩笑的口吻的词句。越到后来,我就越对它寄予更多的希望:我想写出更多的东西,我想写出更有“深意”的识见,我想写出更“精辟”的句段,我想把它写得更“完满”。然而,就是这些过多过重的希望,让我面对文字时的心地格外地沉重起来。我甚至看不出这些文字的好坏,也知不清到底什么样的才是“好坏”了。我想,这些文字承受不了这份沉重,我的心也承受不了这份沉重。为调整计,我只得把先前那些过多过重的希望都抛开,仍然换上一份平和的心态。我有几斤的分量,就该抱有几斤的期望,盲目的抱着不相称的追求,最终只会让自己受不了。所以,这一个系列的文字,最终只是也只能是我自己的一次旅行的心迹的记录。至于它们还会有些让人发生“同情”甚至以为好的地方,实在只能算是一份额外的可欣喜的收获。

这篇东西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是承载着“后记”的总结任务的一篇东西。但它不是总结这次旅行的一路来的“心迹”、得失,这些已经在将要踏上归程的前一篇东西里面总结过了。这里要来说说的,是这一个系列的关于“怎么写”以及写得怎样之类的问题。

第一个要说的是体裁的问题,我虽然把它判为散文,但有时候又觉得其实在写着小说。不过等到自己认真去设想这个问题时,它们又总是含混得不知所以。这原因说起来有两个,一是这系列的体裁本就有些“二不像”,一是我自己心里并没有很清楚的评判一种体裁的标准。我只是凭感觉以为这些文字散文的成分更多些,于是就把它们判为了散文。

其实我对体裁这个问题从来不怎么看重,倒是很要考虑那些格外看重体裁的观者,所以在确定一些模棱两可的文字的体裁时,就很会费一些踌躇。如果一定要找出这方面所在意的,我只想摆脱一种“日记体”的东西,因为开始的几年我只写日记。鲁迅说散文的体裁大可以随便,我的态度是“与其牵执于体裁,不如忘记这体裁”。只要意思表达得清楚,别人看得明白,而行文又不会太过罗嗦、牵强,不至于让看者觉得太厌,也就可以了。

交代完体裁的问题,就要来说说我的对于这个系列的“写作态度”了。或许经常写东西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在先写好的东西,隔几天再去看,总会发现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有时甚至刚校了一遍,转头再去看,仍然可以发现还需改动的地处。单篇的文字尚且如此,一个很多篇的系列又何消说得?它们不但有单篇的隔着时日的“进步了的眼光”的审视,还有要跟后面更“进步了的文字”相配的.要求。所以,在写完后面的篇章再去看前面那些,不单可能发现遣词造句方面的稍显不熟,还可能有些思想洞见方面的片面在。

这时候,对待它们的态度就有两种:要么保持着这种逐渐进步着的原貌,要么统统再以最后的更为“进步的眼光”去重改一遍,造成一副前后相衔相配的几乎圆满的模样。我的态度是取的前一种,即便要以较先的文字的一些缺陷为代价,我也愿意示给人们一种逐渐有着些许“进步”的态势。所以,除去一些文法上的基本的错处,对于一些在后来看起来不够深也不够全的感悟之类,我不会再做改动。

人不可能在婴儿时就有成年的“睿智”,人也不会在一开始时就有着跟结束时一样的想法,保持那种逐渐改变的“轨迹”,也就是保留了一份难得的真,这真比文字中的内容的“真相”更重要。

这一个系列的文字终于就要完结了,我于是又可以叹一口气,算是作为完成了一个任务的庆贺。我常把叹气当做深呼吸,用它来扫除掉前一段文字带给我沉重,让我重又以一份轻快去迎接下一个的文字之旅。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