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课文

浅析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本文已影响 2.28W人 

当课程改革工作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时,教研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便日益突显出来,对教研员来说,是挑战,更是动力。

浅析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一、问题与思考

通过深入指导与研究,语文教学的突出问题摆在眼前:许多语文教师似乎在原地踏步,“形” 是在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神” 却是学生依然被动地在教师指令下“讲语文、做语文”。问题到底出在哪?是培训不到位?可每学期都对实验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标准解读、教材分析等,教师们当时听得津津乐道,都感觉受益匪浅;要么就是指导不到位?可教研员每学期大部分时间都深入基层学校指导研究,那么原因究竟何在?于是我们采取了与教师个别访谈和全体问卷的方式,反馈的结果使我们茅塞顿开,原来是过去的工作思路有偏差:一是培训的方式是教研员唱独角戏,教师们只是被动地接受;二是培训的内容范围大,面面俱到,教师感到无从下手;三是与教师的交流少(虽然教研员每天深入学校,但实验区范围大,每位实验教师接受指导的机会微乎其微),这样就造成理论与实践“两层皮”,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了。由此摆在我们教研员面前新的课题是新形势下如何改变工作方式?经过反复研究、思考,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力求探索新的教研工作方式,采取科学有效的工作策略。

  二、实践与探索

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教研工作方式也必须随之发生改变。

(一)实现教研员角色的转变

变以“检查”为主为以“研究、交流、沟通、指导” 为主。教研员不再以“监督检查者” 的身份出现,应是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与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变居高临下的指导监督为平等、民主的互动式研究、交流、组织、参与,一改以往由教研员“独奏” 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形成教研员与教师间的互动、教师与教师的互动。在立体化的信息交流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如在学期初集中备课时,我们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或以一课为例,或以一单元为研究点,或以一个具体问题为话题……展开教师间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罗敏华老师执教《日月明》一课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悟后,是这样进行会意字教学的:

1.出示“男” 字。(生活中识字)古时候在田里干体力活的都是男子,所以田和力组成“男”(字理识字);凭借田+力→男的经验,同学间相互试着讲怎样记住“明”字,日、月光亮组成明。(利用识字经验体现自主、探究识字)明亮的光线中有许多细小的土在飞扬,小+土→尘。

2.出示两幅图,学生分别猜两个字:灭、休,将两幅分别画有鱼和羊的图拼在一起猜字:鲜。

3.用手遮住眼睛上的.光线向远望:看。

(动作演示)

课后,听课教师就本节识字教学课畅谈起来,讲解、图画辅助、动作演示、猜谜、字理剖析等多种识字方法并用,加强了课程内容、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世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的整合。

区别于以往的不仅是培训方式的变化、培训内容的不确定性,还有培训结果的不统一性,无论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还是共同探讨的疑点问题,最后均不由教研员做出整齐划一的模式化答案。既尊重教师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又向他们推荐相关的材料学习,彼此交流、拓展延伸,在实现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这样教师个人的悟性与灵气得以充分展示,为他们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提供了可能条件。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