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范文说课稿

【精品】说课稿九篇

本文已影响 3.17W人 

【精品】说课稿九篇

【精品】说课稿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相约世博会》是《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上海在前进》中的第四篇课文。在本单元前面三课学习中,学生通过对黄浦江母亲河两岸的变化与发展,感受到上海前进的步伐。当时编写课文时,世博会还没有开幕,今天世博会已经开幕,媒体的重复宣传已经让学生对世博有了朦胧的认识。所以今天上这篇课文时我对教材内容作了一定的补充,对教学目标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教学目标如下:

1、 回顾世博会开幕式,体会开幕式的喜悦、激动与自豪。

2、 通过浏览展馆介绍,进一步了解世博会的意义。

3、 通过浏览图片,感受世博会给上海带来了新机遇。

4、 展望世博美景,学习做一个可爱的世博小东道主。

教学的重难点在于通过浏览展馆介绍,初步了解世博会的意义。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采用了媒体教学法与启发教学法以及实践体验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达来获得新知,激起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这样四个环节的展开教学:

首先是引新环节,通过回顾世博会开幕式,让学生体会开幕式的喜悦、激动与自豪。

其次是明理环节,抓三点来理解世博的意义:世博让世界让中国了解世界;世博让世界了解中国;世博让世界了解上海。

学习第一点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浏览各国场馆秀。通过看场馆,做浏览报告的方式来达到目标。

学习第二点通过看场馆,完成竞赛题来达到预设的目标。

学习第三点通过看图片,来了解上海的变化。以“谈体会”的形式,让学生在全面了解世博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世博的意义,感受世博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接着,是导行环节。大家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我先树立社会榜样,看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是怎样迎世博的,再看身边的小榜样,激起学生争做可爱的世博小东道主的热情。

最后总结全文,先运用一段评论点出这是一次了不起的盛会。再激励学生要继承世博成果和精神。

希望整堂课能给听课的老师及学生带来美好的感受。

20xx年5月17日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节是高中必修2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圆与方程的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圆的方程”、“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在已获得一定的探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两圆的位置关系,它是圆与方程章节中一种重要的位置关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2.掌握利用圆心距和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判定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其应用。

2.难点: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数量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常言道:“教必有法,教无定法”。所以我针对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水平,大胆地处理教材,并作了精心的安排,采用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类比、观察、讨论、归纳等方法,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充分体现数学是源于实践又运用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教法的核心是类比,在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基础上类比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类比、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自己观察、归纳,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分析

环节1,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奥迪标志,五连环,齿轮等引出所要讲的新课题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环节2,在进入新课讲解之前,先给学生复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由此拓展拓展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给学生讲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和用圆心距和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判定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环节3,例1由两圆的方程判断位置关系,重点讲解几何方法,若有学生提到代数法,教师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告诉学生怎样恰当选用这两种方法。

例2难度加深一些,要充分运用两圆相切的几何性质,要引导学生想到不同的解题思路。然后做一些练习进行巩固。

环节4,对本节课小结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老师好!

下面我代表《机械制图》课程组对《机械制图》这门课程进行说课,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机械制图》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对象为一年级学生,共144个学时,9个学分。

我将从4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特色和展望。

一、课程设置

1、 设置依据

为了让我们的课程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我们通过走访企业和开展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形式进行了专业调研,从而确定了数控专业的工作岗位,主要有数控机床操作员,数控程序员,数控工艺员等。 对这些岗位进行分析得出应该培养学生与本课程有关的绘图能力、读图能力以及查阅标准的能力,并由此形成了我们的课程体系。

2、课程定位

本课程主要研究图示方法,标注方法,制图标准,机械常识和制图技能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制图理论的学习和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读图和看图的能力,以及查阅标准的能力。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核心课程,是我们的工程语言。它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成,以及毕业后从事工作的能力。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高中阶段的数学和立体几何课程,后续的课程有计算机辅导设计、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加工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专业课程,其知识的应用贯穿整个三年学习阶段,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

3、课程目标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我们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知识目标有掌握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画法和读图方法等;能力目标有掌握零件测绘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目标有培养

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等。

二、课程开发

1、学情分析

我们对学生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1、学生是初涉专业知识的新生,读图能力和专业知识都很有限,对专业领域只停留在感兴趣和普遍的表面认识阶段。针对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适当的练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2、本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所设计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以前的学习方法与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差别,需要学生做适当的调整。 3、学生高中阶段有文科和理科之分,进校时对本课程认知能力差别较大。其中有部分同学学习兴趣浓厚,喜欢动手画图和动脑思考,具有一定的识图和绘图能力。 因此设计教学内容上我们重点考虑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接受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腰重视学法的指导。

2、课程设计

我们对课程进行调研。首先通过对以往的学生进行课程体系调研,发现在原有课程体系下,学生普遍认为:课程理论性太强,内容比较难,实践和理论没有很好的结合。通过对岗位技能进行分析和整合,得出知识需求共性为各种零件的测绘和识读,以及装配图的绘制和识读。然后再对原有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进行解构和重构,将课程内容从原来的三段式知识传授体系(画法几何—投影基础—机械制图)中解脱出来,以企业常用的实际零件为依据进行整合,重构了课程的训练项目和学习任务,从而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则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从理论知识:各种零件的识读和装配图的识读,和操作技能:各种零件的绘制和装配图的绘制两个方面进行选择,符合岗位的需求。

并由此确定了课程重点和课程难点。

4、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

我们将课程内容以零部件为载体,设计出若干学习项目,将知识点的学习溶入到项目中,具体为项目一:轴套类零件的绘制与识读,40学时;项目二:盘

盖类零件的绘制与识读,38学时;项目三:叉架类零件的绘制与识读,20学时;项目四:箱体类零件的绘制与识读,12学时;项目五:装配图的绘制与识读,30学时。

按照不同的学习项目分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主要分成绘制、识读和实践任务三个部分。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总体、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安排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5、课程教材的使用及建设

考虑到高职教育特点,我校选用了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我校教师参与编写的高职教材。该教材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体现了高职教学的新理念,适应课程改革的新情况,遵守并贯彻最新国标,较适合我院学生学习,与该套教材配套的习题册可供学生课后练习巩固。

另外,我们选择了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机械制图》及其《机械制图习题集》和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图样识读与测绘》及《机械图样识读与测绘习题集》作为我们的重要参考教材。

三、课程实施

1、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讨论交流法、激励教学法共同围绕“教、学、做”结合的原则进行组织教学,实现了职业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

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也使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实体模型、多媒体课件、典型零件和动画等。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从空间到平面再到空间的思维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容量,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课程支撑

根据本课程教学实施需要,我们选择了计算机房、机械零部件成列室和多媒体教室作为我们主要的学习场所,以满足我们绘制、测量和模型制作等任务的要求。

另外,我们选择了各种各样的零部件供上课使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直观认

识,帮助学生建立零件正确的立体形象。

我们通过课程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制定了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等教学文件 ,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课件,供教师、学生学习和参考,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通过习题和题库的练习进行技能的提升。

同时,我们还开设了网络课堂。通过网络课堂,老师和学生能够实现网络互动。

通过对课程团队的教师校内培训,团队学习等,提高了团队教师的素质,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学历结构合理,双师比例合理,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本课程组除了本院专职教师以外,还聘请了企业兼职教师,具有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好的理论造诣,对职业教育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对课程建设规划给予了许多的指导和建设性意见。

3、 考核方法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本课程采用了新的考核方式。形成了60%过程考核+40%结果考核的评价体系;60%的过程考核由专业知识与技能占70%,方法与社会能力占30%共同构成评价内容;由笔试、口试、操作、作品展示、效果、报告等构成评价方法;学生自评10%、小组互评20%、教师评价70%构成评价方式。40%的结果考核则是由平常的项目考核以及最终的学期考核构成,最终形成本门学习领域课程立体化的评价体系。

4、 课程教学单元设计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学习项目来简单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项目一:轴套类零件的绘制与识读

课时:40课时

这个项目下面一共设置了8个学习任务,分别是光轴的绘制与识读、从动轴的绘制与识读、减速器输出轴零件的绘制与识读和齿轮油泵主动轴测绘和识读;3个实践任务:油泵拆装及零部件认知、三视图模型制作和齿轮油泵从动轴测绘。围绕知识点的实际情况,将学习任务和实践任务进行了整合,在每个项目的最后,我们设置了项目考试环节。

根据学习任务,我们首先确定了学习目标,具体体现为终极目标和促成目标,

在下发给学生的任务单上体现出来。然后确定了学习的重点难点。针对不同的重点难点,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解决:

对于图形绘制、尺寸标注、表达方法应用等方面,我们结合多媒体、模型等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做典型习题强化和巩固理论知识;

对于加工方法的理解,我们采取动画、视频等手段进行教学,增加直观感知; 对于绘制技巧、空间想象等方面,通过抄绘练习、测绘零件、模型制作等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绘图技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布置任务,学习引导,任务实践、任务评价、项目考核和教学反馈六个步骤来完成。

1)布置任务:课前教师将任务单和图纸下发给学生,任务单中有学习目标、任务描述、课堂练习、对学生要求和知识整理等内容。使学生明确工作任务,针对其中的知识点展开学习,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对任务有初步的认识了解。在这个教学单元里面的任务是减速器从动轴的绘制。

2)学习引导:布置完任务以后,教师针对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在这个环节里,老师手头会有一份信息单,信息单里面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任务实施和相关理论知识。比如在这个部分我们会讲解零件图样绘制的基本规定,三视图的选择及表达、键销的绘制等等。对于其中较难想象的知识点,如键的加工,我们采用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阶段我们鼓励学生集体讨论,并积极提出问题。

3)任务实践:任务实践阶段就是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本教学单元要求学生根据任务里面下发的图纸,重新抄绘一张。在训练中,可以采取小组模式进行研讨,重点强调方法,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老师辅导为次。抄绘的手段,根据零件的难度不同会有所调整,前期简单零件的时候会要求学生使用手绘的方式进行,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手绘功力后,我们就会将教学场所转换到机房,教学生用计算机绘制图纸。另外,根据知识点的需要,我们还会在这里设置其他的动手。比如在这里,由于三视图的知识点比较难以掌握,并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我们通过习题给学生设置了模型制作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布置任务的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会给出不同层次的题目,如空间想象能力偏弱的同学,我们直接给予立体图形,而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同学,则给出三视图,甚至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甘罗》是《史记》选读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话 题是“面对现实的智慧” 。在复杂多变的人生境遇中,采取 巧妙的方式 以获得最大的成功,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人, 注定要用智慧面对现实,用创意解决问题,用清醒的态度面 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本单元所选的《甘罗》 《淳于髡》 《范 蠡》 《毛遂自荐》等四篇文章中的人物都以各自的方式赢得 了成功,使现实的人生闪耀出智慧的光芒,为学生。 本文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生动记述了一位少年政 治家的事迹,甘罗少年有为,十二岁即能洞察时局,利用人 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解决了城乡吕不韦解决不了的问 题,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赵国数座城池,从而被封 为秦国上卿。学生学习本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 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 思想倾向。 这是《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 ” 学目标的规定。所以文本知识的教学应该也必须是文言文教 学的重点。所以,本课的知识目标是: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 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请、相、难”和虚词“与、之、其” 等。

 能力目标是:

  教学程序:

一、课前练字

课前,利用预备铃响后五分钟时间,学生临摹印发的“现代 诗歌字帖” ,并用1 分钟朗诵诗歌。 写字,是语文最基本的素养之一。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到 了高中,仍然不能写出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实际上,并不 是学生意识不到字的重要性,只是缺乏练字的恒心,不能忍 受练字过程中的枯燥而长期坚持下来。所以,我们就给他规 定可以监督的时间,给他提供文学性最浓诗歌作为字帖,虽 然现代诗歌的水平不高,但正因其水平不高才易于被水平不 高的学生理解、喜爱并模仿。而诗歌的朗诵,既可调动学生 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学案纠错

1、利用大屏幕展示学生学案中错误集中的句子。学生小组讨 论研究解决学案中的疑难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虽然能很好地完成学案,但 并不能真正掌握学案上的知识,而许多知识学生通过组内讨 论可以解决。特别是许多学生

2、展示讨论结果

 3、提问学案出错较多学生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三、分析文本对话

 1、直译对话中的重点句子。 在考试阅卷中,经常发现一些考生能够翻译出文言语句的大 意,却没有按照“直译为主”的原则进行翻译,因漏掉得分点 而失分。

 2、总结文本对话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由于学生都有辅导书,所以多数学生都能总结出具体的作 用。

3、选取班内朗诵水平较高的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其中的一 段对话。

4、 展示话剧 《甘罗十二为使臣》 的片段, 引导学生模仿剧本, 为课文人物对话的“曰”前加上表示说话人心理变化或情感 态度的修饰词。

 四、作业 将文本改变成话剧剧本。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篇课文。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日本科幻小说作家星新一的《喂——出来》作为其名作之一,一改现代科幻小说多以感官刺激为目的之恶疾,寄寓了作者真正的人文关怀,且不是以其刻板地讲述道理著称,而代之以出人意料的情节和流畅生动的语言来引人深思,朴素中透着深层的人类反思。小说通过这个“漏洞”,让我们得以“洞”窥世人、“洞”窥社会,也“洞”窥了我们自己,以此表达了他对我们现代社会的隐忧和反思。 二、教法与学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生动有趣的科幻小说,情节全然出于幻想,理念却发人深省。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握情节,让学生寻找关键词,以画“情节链”的形式走进文本,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感悟文章的主旨。阅读这篇小说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破坏大自然,必将会遭到报复。另外,深入品味文本想象丰富的特点,并学以致用,通过续写课文,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热爱科学的情趣。

结合这一理念,以期达到如下目标:

1、品读分析小说关键字句,感受人物的荒唐表现和社会的荒诞行为。

2、注重学生自读、自悟。本篇课文比较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感悟更加深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管是学生自主搜集概括文本信息还是师生共同探究,都强调学生的真实体验和主动参与。

3、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适时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现并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激发学生灵感,引起共鸣。

4、在小说的特定语境下,创作性地续写结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并与小说原结尾的对比、碰撞中进一步深入文本,发出学生自己的声音。 三、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注重“参与式”学习,强调个性培养。在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中心。 2、了解科幻小说,训练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情节,感悟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科幻小说及作者生平贡献

1、科幻小说: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2、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是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特》。

3、科幻小说之父是法国作家凡尔纳,代表作品《海底两万里》。

4、中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高士其。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一读,写一写 2、掌握词语

3、根据情节链复述课文内容

四、对比-研讨-探究

1、课文中深深的无底洞有什么用场?

2、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处理城市中的垃圾的?

3、小说中深不可测的洞最初给社会环境带来些什么?(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明) 4、“喂——出来”这个叫声,工人觉得奇怪,你觉得奇怪吗?这预示着什么? 5、结尾那位工人听到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6、“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7、结尾的“小石头”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说“小石头”是“微不足道”的?

五、揣摩理解

1、文章中哪些人去探洞了?他们各有怎样的行为表现? 2、关于主题,有以下几种说法,你同意哪种?说说理由。

六、思考交流

1、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环境? 2、这篇小说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七、拓展延伸

为更好地保护环境,建立美好家园,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试提出一些主张和建议。

八、布置作业

《喂——出来》续篇

面对着这么一个深不可测的洞,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而小说的结尾更是奇特,天上掉下那块石头后,又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想象,大胆地想像可能发生的事情吧。写200字左右的续篇,要有承前性,合乎小说情节的发展。 四、教后反思

小说语言比较浅显,情节也耐人寻味,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从课堂效果看,应该说比较成功。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时间比较紧张。同时也觉得课堂教学的创设往往只是一种预设,就象此设计,上述的一些问题就是教师所预设的。而真正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教师备课时意想不到的情况或情景,需要教师作出敏锐反应与判断的。学生自主地发展已经成为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如何把这一理念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应该是我往后教学所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就我这堂课的教学预设而言,教学设计的新颖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也许是一个典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不默契表现,两者没有自然融合造成了课堂的僵硬。这是我今后最需要思考的,也是我本次失败最沉重的收获。我想,首要原因是课堂组织的稚嫩和教学经验的匮乏,所以出现问题后就不免紧张,而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这种紧张状态不仅影响到了课堂的从容和节奏,也影响到了学生的情绪和发挥。这急需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关注自己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间的融合,更关注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的培养,更关注自己对课堂“火花”的抓取和课堂机智的训练,以求课堂组织的成熟和圆润。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驽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的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课文按照人们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的规律,依循“初看羊皮筏子---细看羊皮筏子---感受羊皮筏子”的顺序来结构全文。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汹涌奔流的黄河足以让作者赞叹不已,然而更使作者惊叹的是在湍急的黄河上还有羊皮筏子铁浪前进,如履平地,而且还载着六七个人,文章到此,场面惊心动魄。行文处处充满惊奇,扣人心弦,易于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羊皮筏子的乘客在急流中谈笑风生,勇敢大胆,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读者的心,让人感到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因而作者由衷地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纵观全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是培养学生感悟文字,积累语言,提高语言修养的佳篇。

因为学生没有真正感受过黄河那波浪滔天的气势,更无法目睹艄公那精湛的驾船技术,所以透过文本感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有一定得难度。针对以上学情,结合四年级教材的特点及新课标理念,我们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准确找出最能体现本课中心思想的句子,理解“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

4. 道理。

5. 能结合课文内容,激发挑战大自然的豪迈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和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四、设计理念:

1.以读为本。以语言文字为“根”,通过情境展示、拓展阅读、自悟讨论、情感朗读等方法,始终引领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感悟、品味、赏析和运用中,理解艄公“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从黄河的磅礴气势,羊皮筏子的小而轻,面对艰难险阻艄公的表现、乘客的谈笑风生等方面来理解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镇静的风采。让学生在自主积极的阅读实践中来获得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启迪。

2.读写结合。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创设“当艄公遇到艰难险阻时的不同场面会怎么做怎么想”的情境,让他们及时表达,从而把写作字训练和学生心灵的感悟有机结合起来。

五、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把她分为四大板块

一、多管齐下,感受黄河的壮美

首先复习文中词语,让学生在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第一自然段,感受作者心中的黄河,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气势,读出黄河的壮为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容,可以通过黄河的视频欣赏,引导学生感悟眼前的黄河的汹涌澎湃的景象。

(简评:这一个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黄河的惊涛骇浪所带给作者的震撼。)

二、赏读结合,体验筏子的惊险

这个环节可以分三步进行:

1.认识筏子。出示筏子的图片并介绍让学生体会筏子的渺小,从而认识水上这一交通工具。并介绍一些筏子的驾驶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艄公的技术高超。

2.文字感受筏子。学习2-3小节,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作者看到筏子后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这其中抓住重点句是数数的和一个小小的“啊”字进行品读,感受作者的那份担心、惊讶,体会筏子在黄河上的那份惊险。

3.创设情境,体会乘坐的险。老师设问:如果是你,敢坐这样的筏子吗?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乘坐羊皮让人胆战心惊的情景。然后老师过渡引入:如果是我在作者袁鹰的旁边,我也不敢,即使上了,也是死死抓住羊皮筏子上的竹杆,双眼紧闲,不敢看一眼,因为脚下就是滚滚的黄河。

(这一个环节由直观图片到抽象的文字,再到直观的影像让学生对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的那份惊险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感悟到乘筏的心惊胆寒的体验,为下文感悟人物品质做了反衬与铺垫。

三、读写结合,感悟艄公的形象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

首先,老师老师渲染情境,动情描述在这样的情境下第一次坐羊皮筏子的人的感受。

接着,学习第六自然段。

老师引导:看一看,课文中乘客们怎们样呢?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一下,他们谈笑风生,可能会谈些什么,说些什么,笑些什么呢?为什么乘客们会谈笑风生呢?

引导学生感悟,他们是凭着对艄公的信任才会如此的谈笑风生,那艄公又凭什么赢得乘客的信任?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呢?课文没有具体的描写,仅用了一句话来写:“那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的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黄河水势,大胆破浪前行。”如果仅凭这一句话就让学生去感悟出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学生很难形成具体形象的认识。而这又是文本的主旨所在。为此,老师首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一句话,深入到文本,自读自悟,互论互品,用自己的话谈谈梢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分别表现在哪里?读相关的句子,适当地点拨、评价,让学生读中有思,有感,有悟。

之后,创设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再一次走进艄公,深入艄公的内心世界,去发现艄公能战胜黄河的其它原因。老师设计在艄公驾筏行进过程中遇到的不同情况是怎么解决的,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当时的场景写下来,这样不仅丰富了对文本的内容,又深化了对艄公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形成鲜活的印象,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达到一箭三雕的效果。

(评价: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通过想象具体的语言情境来感悟人物品质,与文本对话,把握了文章的主要意图。同时,以“读写结合”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潜心会文,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在交流中将自己的认识不断完善。)

四、化文为诗,升华艄公的精神

1.学生从外到内认识了艄公,认识了这样一位看似普通却不普通的人物。在教学最后一自然段时,以诗歌的形式在屏幕显示,先让学生自由练读,然后采取师生配合朗读,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再一次面对滚滚的黄河,面对滚滚黄河上的艄公,升华对艄公精神品质的理解——因为他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终于成了这黄河的主人。

《黄河的主人》教案

涟水县南门小学 李小前

一、品析1自然段

1.齐读课题

2.同学们,上节课有的同学说有个心愿,想去亲眼看看黄河是什么样子?这也是我们在座每个同学的心愿,是不是?

那我们现在就去看一看吧。(配乐放黄河录相)同学们,这就是黄河!看着这惊心动魄的画面,你们一定有话要说吧,想说什么呢?

3.今天我们学的《黄河的主人》,黄河在作者袁鹰的眼中是怎样的情景呢?一起把课文第一段朗读一遍

再读一遍。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华民族,她养育了中华儿女。多少年来,我国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都在高声赞美黄河。无数诗人都写下了壮丽的诗篇。

(出示),让我们一起来和着诗人的感情,赞美一下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起。(生读)

师:(充满感情色彩)黄河的水啊,就像天水滚滚流到了人间,奔腾不息一直流向大海!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这两句诗词!“黄河之水——”起。

(学生大声朗诵)

4.这就是诗人眼中的黄河。

看着这样的黄河,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啊?书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啊?板书胆战心惊,理解。

这是我们站在伟大的大自然面前,在黄河面前的感受——胆战心惊!拿起书,再读,把作者第一次见到黄河的感情读出来。

“黄河滚滚——”起。

师:胆在颤抖,心在害怕,这就是黄河,这就是母亲河,来再读一遍

二、品析2、3、4自然段

1.是的,这样的黄河怎能不令作者胆战心惊呢!可就在这波涛滚滚、让人胆战心惊的黄河上却有一个小小的东西在漂流,是什么呢?读读课文234节。

作者看到了什么了呀?

见过羊皮筏子吗?(屏幕显示羊皮筏子)介绍。

这么小这么轻的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漂流,站在旁边的作者袁鹰看到这样的情形心情怎样?

2.出示:自由读课文234节,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并划出有关词句,多读几遍,再与同桌交流交流。

3.这儿有个词,老师不知道该怎么读?(啊 变红)

师范读

4.这里面还有一句话,是数数的,该怎么数?

真不敢相信,这么小的羊皮筏子上竟然还有人,还不只一个人,坐着六个人。哎呀,真让人担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234节,感受一下作者担心、惊讶的心情。

5.出示图片

同学们请看,在湍急的黄河上有一只羊皮筏子在贴着水面漂流,它那么小,那么轻,仿佛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难怪作者会如此担心,如此惊讶。

让我们捧起书,再来感受一下。

三、品析6、7、8节

同学们,这样的羊皮筏子让你坐,你敢坐吗?

如果我在作者袁鹰的旁边,我也不敢,即使上了,也是死死抓住羊皮筏子上的竹杆,双眼紧闲,不敢看一眼,因为脚下就是滚滚的黄河。

听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口述第7节)

1.课文中乘客们怎么样呢,读6自然段,找一找。

2.板书 谈笑风生

一起读读,什么意思?

3.谁来读读乘客们谈笑风生的句子?

是呀,乘客是那样的笑谈风生,那座古塔是怎样的古塔?那里的景色好美。

4.为什么乘客们会谈笑风生呢?板书 艄公

那稍公凭什么赢得了乘客的信任?

板书:勇敢和智慧

镇静和机敏

从哪儿看出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请同学们再读第6小节,划一划,写一写。

5.交流。

6.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既然他大胆了吗,为何又小心呢?不是矛盾了吗?

(小心黄河水势,大胆破浪前行)

7.同学们,这可是在波浪滔滔、一泻千里的黄河上呀,艄公在驾驭羊皮筏子的时候一定是困难重重,险象环生。遇到危险时,请同学们想一想,艄公是怎样沉着应对的呢?

出示

请同学们拿起笔,选择一处,想一想,写一写。

指名读。

引读:

正因为艄公这么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皮筏上的乘客读------

之所以乘客能谈笑风生,那是因为再读——

这样的艄公令我们肃然起敬,让我们不由得赞颂。一起读最后一节。

8.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就是一首雄壮的诗。

自由读。(屏显:用诗歌的形式显示最后一小节)

师生读。分组读。全班读。

此时,我们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谁来说?

(出示填空:( )——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师:此时的语言已经汇成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这不仅是艄公战胜黄河的动人诗篇,更有艄公对黄河的一片深情,更有对黄河的热爱!

四、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袁鹰一起领略了黄河的气势,艄公的丰采。

我们第一眼看到黄河时——胆战心惊,我们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时——担心,惊讶,但是筏子上的乘客们却谈笑风生,因为他们相信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同学们,作者袁鹰写第一眼看到黄河时胆战心惊,写羊皮筏子上的乘客谈笑风生,这与艄公成为黄河的主人这一中心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叫衬托

我们以后在写作时,不妨学习运用侧面衬托的方法来更好地表达中心,这样你的文章将更具感染力。

作业。

板书:

黄河的主人

“我” 胆战心惊

乘客 谈笑风生

艄公 勇敢和智慧 镇静和机敏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自学辅导:(8分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巩固整理:(20分钟)

本节课的概念是一种动态性、操作性校强,所以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操作演练中去体验、理解与巩固概念。为此,首先给学生编排了如下的练习任务,其中任务1是要求学生基本独立完成:

作业单:

1、填表(6分钟)数 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15,20,20,22,35,38

3,0,-1,5,9,-3,14

-5,-4,-4,0,4,21

2、小组讨论订正,总结三个统计量的求法。(4分钟)3、小组交流,完成书后练习。(4分钟、6分钟)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困惑,如:表中第二行的众数如何确定?第三行中位数如何确定?这些希望学生能总结出来,当然不一定能实现,但能使它们有所体验。必要时教师给一定的指导,如看教村长某一地方等。

这样让学生在练习中,特别是在“小组的相互订正中”熟练三个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概念理解;有效巩固概念与算法。

(三)、探究交流,发展能力。(6分钟)

作为这节课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阅读图表、分析数据并计算的综全能力。为此,我设计一个机动题:

TOM班数学成绩有两张统计表下:

表176829082908776635195

100766182768787958287

76767687828276878282

76828776828776877635

表2

人数111112108351

成绩355161637682879095100

就第一表我们已经算出这个班的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你能只用第2表的数据算出这三个统计量吗?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方法又巧。

利用表二计算,首先需要学生读懂这些数据的含义,其次能正确的使用小学里乘法的意义导出“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第三这样的数据的中位数的确定有一定的技巧,对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要求教高。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利于对学生“思想方法”与“意志品质”的提升。

(四)结束新课,布置作业。(5分钟)

学生交流心得。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作好频数统计。完成作业本10.2.1。

四、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台阶》,这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小说以“台阶”为线索,叙述了一位勤劳“父亲”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将自己的三级台阶的房屋建成了九级台阶的新屋的故事。

这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与同情,是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透视那个特殊年代中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启示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同情心。《台阶》正是诉说着处在社会底层的“父亲”们的辛酸与追求。 《台阶》一文,上承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的主题和同册第五单元“感受亲情”的主题,后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体悟人生中的关爱与温情”的主题都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人文意识和情怀,他们是想启示学生只要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富有一颗爱心和同情心,关注社会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人们。

二、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情感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具有传统美德的谦卑精神。培养学生面对人生困苦时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2、知识目标:

(1) 理解、揣摩关键性的词语。像:“尴尬,微不足道”等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2) 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3) 学习作者怎样以“台阶”为线索,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深入实际、观察生活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发表见解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农民的典型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难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四、教法与建议

教法:诵读法、点拨提问法,情景设置法,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用1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1、默读法:指导学生在课后熟读课文,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思想。

2、点拨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探讨,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3、情景设置法:利用多媒体,图片等创设出文本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课文情境中。

五、学法与要求。

1、 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六、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们的身影,今天学习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讴歌父亲的文章:《台阶》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揩(kāi):擦、抹。 凹凼(dàng):凹落而成的水坑。 尴尬(gān gà):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zào):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2、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从人物形象入手默读课文。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台阶高、层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2)、找出文章中表现了父亲的哪些品质?

勤劳、朴质?? 善良、执着?? 抠门,小气??

抠门,小气是为了修屋,农村特定的环境逼迫父亲必须积铢累寸,一点一点攒

钱,才能实现心中的目标。父亲身上有关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愚公移山的精神。

3、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得出结论,3, 通读的过程中,根据故事情节,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点,可以解决文章的重点难点。 幻灯片展示问题:(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很羡慕别人家的高台阶,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新屋的?

每天捡砖捡瓦、塞角票、冬天砍柴卖柴,一点一滴的攒起来盖房子的钱。用这样的细节说明了父亲为建造新房的辛苦。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样了?

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人也感觉不自在了。

师补充: 新台阶砌好了,父亲的理想实现了,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同时也说明父亲身上具有的谦卑精神,他不愿意用高高在上的眼光去看别人。

(4)、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笔墨?而不去突出表现父亲的终年辛苦呢?

师:台阶的描写由过去到现在,从旧到新,从低到高的过程就是父亲一生辛劳

的浓缩,从台阶上集中反映了父亲的各种品质。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拨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作者迫切希望落后的生活能够得到改变,农民生活能够得到改观。

小结父亲的形象特点。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八、作业:

1、把课后词语加意思、造句写一遍。

2、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九、板书设计

台阶的意义:“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 老屋 九级台阶 新屋

要求:地位 尊重

父亲形象:要强 老实厚道

愚公移山的精神

坚忍不拔的毅力

台 阶

嫌旧台阶低做新台阶

爱新台阶

颂扬之情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呼吸器官》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呼吸和循环》的第一课时。它在前面学生已经测量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脉搏的次数的基础上,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人的呼吸器官,了解呼吸的实质和意义,并对此进行呼吸健康卫生教育,从而让叙述懂得提生命活动中许多看似毫不相关的过程其实是紧密联系着的,人的身体是一部结构精巧、功能完善的大机器。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我制定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乐于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科学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知道呼吸卫生的基本知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科学探究: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呼吸的意义和呼吸器官的作用,并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了解呼吸现象,培养学会上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科学知识:了解呼吸器官的作用,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和网上冲浪了解呼吸的有关知识。

  二、说教学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量尤其强烈。”关于呼吸现象,学生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的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陌生的是由于呼吸的内部过程是无法直接从外部看到的,所以学生对于这个生理现象还是一知半解的。学生头脑中有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观念,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知道气体在人体内是不是如何交换的,又是如何从人体内出来的。很多学生都认为,人的肺部充满气体就会舒张开来,就象充气的气球一样。还有,人的肺部充满空气后,胸部的肋骨会展开等。

那么,如何提供丰富的材料和信息资源,激发孩子们探究人体呼吸器官的秘密的乐趣,让他们对呼吸现象有一个比较科学、系统的认识呢?我将实验探究和e-learning课有机整合,以此相互取长补短,有效、高效地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三、说教学准备

1、实验区布置:广口瓶、胶塞、玻璃管、清石灰水、水槽、玻璃片、火柴、水等。

2、 电脑区:构建《呼吸器官》的教学专题网站。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学设计思路

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1、通过两个活动来感受呼吸,启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2、实验探究呼吸的意义;3、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认识呼吸;4、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2)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新课引入,我首先请学生闭上嘴,把两个手指放在鼻孔下待上一会儿,并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紧接着,我和学生一起来玩憋气游戏,来体验一下呼吸的重要性。在学生充分活动开来时,我再提问:关于呼吸,你们想了解什么呢?学生的探究欲望已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纷纷对呼吸现象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人为什么要呼吸?人的呼吸器官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工作的?人不呼吸为什么憋得难受?人是怎样呼吸的?呼出的气与吸进的气相同吗……这样,老师可以在丰富学生表象的基础上,掌握学生的思维层次,了解他们的现有知识水平。

(二)实验探究呼吸的意义

针对大家提出的不同研究话题,我确定了一个可以用现有材料进行实验研究的问题即:呼出和吸进的气体有什么不同?首先利用学生所掌握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特性,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2、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法,探讨实验装置的使用方法,比如问一问:怎样收集呼出的气体呢?学生可能会说用袋子装,用吸管将气吹到瓶子里,有些基础好的可能会联想到空气占据空间的知识,采取排水集气法等;3、动手实验,并作好记录;4、汇报交流,讨论实验现象。

这里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科学探究,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气体在吸进和呼出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在不停地工作,要工作就要有能量,因此需要不断的地吸进氧气和消化吸收的养料发生反应产生能量,在反应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废气,也就是二氧化碳。

(三)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认识人的呼吸器官

就学生目前的基础,对呼吸能做的实验探究也就这些问题。那其他的问题怎么办?探究是否就此停止呢?由此,我想到了先进、迅速、资源丰富的网络,构建了一个《呼吸》的专题站。(打开网站)这是一个“呼吸篇”科学专题站,里面设有“我的研究”、“聚焦呼吸”、“呼吸动漫”、“呼吸论坛”、“网上冲浪”等版块/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可以在资源区查找信息,也可以到“网上冲浪”去其他地方搜索信息,还可以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并将自己的观点发布到论坛上与人分享。

在这个环节中是让课有机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利用网络资源让那些不能用实验研究的问题成了有米之炊。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对实验探究中遇到的疑点,寻求网络支持,还可以对原来提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独立研究。当然,前提是假设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资源。

(四)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课的最后,交流汇报研究的成果和自己的观点。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呢?在这里,结合学生的汇报适时进行呼吸卫生教育,并请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讨论怎样才能保护人的呼吸器官,使其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进行延伸:设计一幅宣称画,教育人们保护呼吸器官。

综上所述,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实验探究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带着兴趣、带着期望,进行积极自觉的探索,获取正确的信息,进而提高探究的能力。并注重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为出发点,让探究层层深入。学生的两次探究各有侧重,程度各不相同,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知识、能力基础。

2、 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用网络对未解事物的探究亦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探究方法。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