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范文观后感

《汉武大帝》观后感(通用9篇)

本文已影响 1.32W人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汉武大帝》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武大帝》观后感(通用9篇)

《汉武大帝》观后感 篇1

《汉武大帝》以汉朝与匈奴的纠葛为背景,写了汉武帝成长成熟的一生。汉武帝生而多情,人性本真善,因为出生在帝王之家,就必须要学会冷血,承受寻常人家孩子不用承受的危险,要学会小心谨慎。小孩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所以当面对匈奴的肆掠和强大蛮横时,不得不妥协施行和亲政策而看着姐姐南宫公主被迫远嫁他乡的时候,汉武帝的心里充满了愤怒和忧伤,影片中中年的汉武帝跟大臣说起南宫公主出嫁前一晚一边哭一边编送给父皇的风铃并告诉他编制风铃是因为希望父亲长寿他们一家人能在有相聚之日,此时已经有着坚强之心的刘彻,仍然忍不住悲痛落泪。原来,在刘彻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痛击匈奴的决心,这是不甘一直懦弱受欺负,发奋要崛起的决心。

当看到李广将军战死沙场的时候,我心里一阵悲痛,一代名将就这样去世了。他久经沙场,杀人无数,如果说一命偿一命,那么他是赚的不能再赚了,不知道为什么似乎觉得虾兵蟹将死了并不觉得可惜,而李将军的死就是壮烈,就是会因为他的死觉得悲痛,难过。看着他将死都还要再杀一个群敌人,我的泪在眼里打转。想想他憨厚地为皇帝打渔烤鱼,在听到皇帝说要论功行赏时失落的背影,一直请命要做前锋,却总是不得意,岁月不饶人,银丝斑白了两鬓,得到皇帝赏赐的利剑的时候的高兴,那么淳朴,可爱……他终于还是做了一次前锋,率领三千人与两三万人厮杀。他领命前看到了皇帝并不信任他的诏命,我想,他心里的难过和悲痛应该犹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他是忠烈之士,所以,即便心里悲痛,即便知道自己不过是做诱饵,此番领命就是有去无回,但是因为国家需要他,皇帝需要他,战场需要他,他还是领命了,无怨无悔,毫不犹豫。他冲锋时高喊:兄弟们,我终于做前锋了……写到这里,眼泪又控制不住了,呵呵呵,好的作品就是这样,看的时候会落泪,回味的时候依然难以控制情绪,甚至动情更甚!这曾是唯一让匈奴人认可的将军,匈奴人说,在他们心中汉朝就只有一个将军,那就是飞将军李广。呵呵呵,这是多么好的赞扬。不过更好的赞扬便是,汉武帝派了四支军队进攻匈奴,匈奴单于对其他三人的军队都不放心上,唯一把重心放在了李广的军队上,尽然派了三支主力对付他,李广军队除他本人活着回来全部战死了,我觉得,看上去他是战败了,其实并没有!起初我以为李将军是傲慢的,并不是很喜欢他,后来才知道,他不是傲慢,而是豪爽,不会遮掩自己的情绪而已。

另一个场景让我泪如滚珠,那就是年老病重的卫青为了太子刘据去见皇上的一幕。曾年轻英俊神武的卫青,画面一转竟是重病缠身,不能受车载之苦的年老神衰随时都会归西的状态,这样的场景,让我突然忧伤时间的流逝,还有每个人都逃不出的宿命。那时候的汉武帝也是白发苍苍,但是精神还是很好的,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吧。曾经鞍前马后的,天天在一起的人呐。还记得他才得到卫青这一将才时,对他是多么依赖和信任啊。刘彻说他很信任卫青,却总觉得卫青对他总是若即若离,像是隔着什么似的,跟他不亲近。卫青始终是忠心于他的,他却越来越防着卫青,害怕他坐拥兵权有朝一日会反了,于是借故收回了虎符,将他的权力巧妙了分了一部分给霍去病。我不知道在上了年纪以后,他们有多久没有见面,当听说卫青前来觐见的时候,他要求穿正装,并前去迎接,情绪激动不能自已,卫青也是一样,即便是爬也要亲自前去跪拜皇帝,那是多么心酸的一幕啊,卫青起初是步履蹒跚艰难的上石梯,后来不得不四肢并用爬梯了,皇帝起初还等着他上去,最后也是不能控制地冲下石梯去接他。他们是君臣,亦是朋友,即便是不见面,心里也是想念的。他们有太多共同的回忆,卫青因为皇帝的赏识从而不再是骑奴,凭借一身才艺受万千将士爱戴和想念。而皇帝因为卫青的尽忠尽力,走过了人生里艰难的旅程,实现了击退匈奴的梦想。在人生的尽头,刘彻问钩弋夫人多少岁了,钩弋夫人说不多久就22岁了。刘彻便开始回忆自己的22岁,他说,22岁时候的他还成天和卫青在一起,在上林苑狩猎玩乐。看呐,这两个人,到死的时候记挂着的都是彼此。

最后说说对刘彻的感想吧,如果不是因为他最后的反省,我对他应该没什么好说的。影片确实很好地演出了他在不同阶段的成熟程度,青年时叛逆,中年时的豪气,万年的多疑。看见晚年多心让很多悲剧发生的他,我突然很想念窦老太太,他的奶奶。总觉得他不如他的奶奶,窦老太太到死心都是明的,提醒了他的三件事,也让他防对了人。可是老年的刘彻冤死了自己的儿子,逼死了心爱的卫子夫。固执多心的他,竟是那么下得了手。一生仁儒的太子刘据,被迫杀了奸人江充等,最后虽然没能在有生之年等到自己被昭雪,没能有幸逃过一劫,但是天下还是有清醒的人的,比如田千秋。汉武帝其实是了解儿子刘据的,所以当听说太子杀了江充时便问是不是江充逼人太甚,那一刻我觉得汉武帝心里是高兴的,因为一向在他眼里软弱的太子,终于站起来,终于有些像他了。同样的,卫子夫也是高兴的,当刘据失魂落魄地说:母后,我们失败了。卫子夫说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刘彻是老了,最终还是奸人的谗言,害死了自己的儿子。事后不多久,其实他也应该察觉了自己的失误和过错,只是傲执如他,怎愿意承认错了?是啊,不说其他,单凭他说高高在上的君王,要这样一个人承认自己决策错了,怎么可能呢?不过,伤痛总是让智者反省、思索!他还是一个智者,所以他会反思,去觉悟,去弄明白这一切究竟怎么了。去忠烈之乡探望子民,眼前一幕幕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残肢断臂的一群人,激动开心地欢迎他,那是早年参加漠北之战的战士们,那曾是健康威武的一群青年,现在都成什么样了,残手断脚,家徒四壁。曾为了他的江山安宁奋血浴战,现在却过的这么贫苦不堪,面黄肌瘦。但是依然对他热情洋溢,没有怨言,还说愿随他再打匈奴。看见这些,骄傲自负的他,再也忍不住流泪了。

回宫后,他更加深刻反省自己,为自己没有为百姓谋来幸福的日子感到痛心不已!也认识到自己一味征战是多错误的决策,我想此刻的他一定开始认可刘据,终于开始觉得刘据说的那句:应该以德治天下,不应该以暴治天下是对的了吧?不愧是汉武帝,最终还是清醒了, 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他下令颁布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错,并决心改过。他的此种举动,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位坦荡荡的勇敢的君王,他有志气有理想,自信勇敢。高贵如他,最后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有勇气站出来向天下人认错告罪,这是十分十分难得的啊!!!人无完人,刘彻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做了自己该做的,做了别人都想不到的,确实是千古一帝!

《汉武大帝》观后感 篇2

这几天闲暇,看了《汉武大帝》,他不仅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言,也不仅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更重要的是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刘彻,他辉炳史册,《史记》直言了他的功与过,记录的他所在的时代,像史诗一样唯美。汉景帝刘启,与其他皇帝不同,史上记载还是褒奖颇多的,“文景之治”就是例子。匈奴屡次来犯,而刘启的老师晁错却主张“攘夷必先安内”,主张“削藩”,七国乘势而乱,无奈,景帝受压力下令处死了自己的恩师,晁错被腰斩于市,却没有停熄“七国之乱”,景帝也懊悔不已,被称为汉初最冤案。冤枉的晁错。 刘启说话非常有意思,不像皇帝,对皇后说“你怎么来了,回去吧,回去吧”。对丞相窦婴说“好长时间不见你怪想你的”。他也许不是个好皇帝,确是个好人,是个正常的普通人,心中挂念他的母亲,弟弟,老师,女儿和儿子。当必须要嫁一个女儿给匈奴单于时,他难过的无奈,南宫公主远行时,他竟然抱着王志哭了,很无奈,都不忍心去送女儿出门,一国之君又怎样?慈祥善良的刘启。

刘彻的生母,王志,原被封为美人,开始真是贤良淑德,以至景帝,太后,长公主都保她做皇后,可是她也是个有野心的女人,间接害死了太子刘荣,以保自己的儿子做太子,曾经多次干预朝政,倚老卖老,笑里藏针的王志。

窦太后,这个女人不一般啊,一个瞎老太太整天就知道逗蛐蛐儿,却是汉初时期影响深远的政治家,主张黄老学说,一生提倡“无为而治”,对刘启看不上眼,一心想把皇位传给老三刘武,未遂。刘彻登基后,老太太压制反对儒学改制,一度想废掉刘彻,达六七年之久,刘彻的两位老师主张儒学的赵绾和王臧,被逼无奈,在狱中双双服毒自尽。后来,刘彻查此事,竟无卷宗可查。太傅卫绾就聪明一点了,性情敦厚,学识渊博,早早的告老还乡,要是走晚点,下场也一样。只要她看不顺眼的,就都收拾了,一点不客气。死在她手下的人虽不多,却一个比一个冤枉。不过她压制了刘彻六七年,反倒让他养成了坚韧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也算是公德一件。死前告诉刘彻,刘荣是王志害死的,母强子弱,必会干预朝政,甚至篡权,曰:“木秀其中,风必摧之”。她一心想除掉王志又怕伤了他的心,其实窦老太太心里什么都明白,到最后,我竟然原谅她了。眼虽瞎却明察秋毫,她走后,那些蛐蛐儿竟然都死了,影响三代皇帝,后宫的一草一木都沾着她的性情,无为而治的窦太后。

汉武帝,刘彻,自小聪明伶俐,登基后,一心想改治,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封建社会中统治国家的基础。一代名君,是大有为之主。重军事,设立宏伟远大的战略目标,北伐匈奴。他英明,神武,重将才,用新人,有魄力,他在位期间,亲自训练士兵,运筹帷幄,把匈奴赶到大漠以北,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汉朝至大宛,月氏,等国家的商贸。只是到晚年时,竟神经兮兮的,冤杀了好多人,看到百姓生活疾苦,停止战乱,休养生息。睿智有远见的刘彻。

南宫公主,刘启和王志的女儿,因和亲远嫁匈奴,侍奉两代单于,多次求单于放过汉朝的俘虏,单于也很尊敬她,她很冷漠,清高,丈夫与别的女人生的儿子新单于也喜欢她。是匈奴最尊敬的国母,她只是为国家远嫁的众多公主之一,背负国家的使命,使更多人免受战争之苦。贤德善良的南宫阏氏。

平阳公主,刘彻的又一亲姐姐,爱上自己的骑奴,一个赶马车的,让他进宫,他当上大将军后,自己的老公死后,大胆得向他表白,并最终嫁给他,卫青。他多次出战,她只能自己在家,整日提心吊胆,怕他战死沙场,也怕他战败受刑。辛苦无助的平阳公主。

窦婴,老太太的亲侄子,刘彻的表叔,三朝元老,学识渊博,机警过人,对皇室忠心耿耿,只可惜时运不好,受人排挤,开闸泄洪淹了王太后和国舅的地,得罪了人,被陷害进了大牢,景帝死前给过他一道密诏,一式两份,一份在窦婴手上,一份在宫里密室备份,密诏指示若王志和国舅干预朝政,他可便宜行事,可发动政变,免窦婴一死。实际上景帝放心不下刘彻,特发此诏,只可惜备份落到王志手里,宫里没有备份,这样,窦婴拿出的一份密诏就成了“假的”,依大汉律,灭三族,刘彻想救他,无能为力,这老头子太倒霉了,要么早拿出来办了王志,要么晚点拿出来发动政变,不拿出来也罪不至死,景帝给的一道“特赦令”没救得了他反而灭了他家一百七十多口人。时运不济的窦婴。

田汾,王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刘彻的舅舅,城府极深,和各诸侯国联系密切,明目张胆的卖官鬻爵,谁送的礼都敢收,庄家闲家都压宝。贪财好色,一口一个“他娘的”,害死窦婴并非他的本意,也不是坏的不可原谅。晚年后经常梦到他害死的人,把所有的家产全上缴国库了,位居丞相的他到最后竟然疯了,整天在房顶放风筝。多行不益终害已的田汾。

卫绾,太子太傅,主张儒学,对刘彻影响深远。文帝时就送给他六把宝剑,别人都把御赐的宝剑换房子换地,卫绾却挂在墙上,定期擦拭。景帝见其忠心又赐宝剑一把,他又挂墙上了。卫绾一直激励刘彻无忘国耻,使他小小年纪就立志北伐匈奴。当他的思想受到老太后压制时,却也直言刘彻,黄老学里有用兵之道,应该有所涉猎。无奈刘彻同意了他提出的告老还乡,家徒四壁,就把那七柄剑带走了,走的早点,幸免一死。忠心为师的卫绾。

苍鹰郢都,廷尉署太尉,放在现在就是最高检查院的检查官,诸侯国君,王储,豪强,纨绔子弟,哪一个没有个不检?听到郢都的名字,腿都会发抖,所以景帝让他严查不检者,以正严明,郢都是一名酷吏,谁都不畏惧,一心为朝廷办事。前太子刘荣扩地占了祖庙,受景帝指示郢都把刘荣收进单独的监牢,窦婴疏通关系让刘荣写了一封信给老太太求救,信落让郢都拿给了景帝,景帝看都没看让他毁掉就行了。不曾想这封信落在了王志的手里,威胁郢都说:“要是再有第二个人知道这件事,我就杀了你”。后来谁也没想到刘荣在狱中自杀了,景帝让他在朝前晚久跪,郢都本人非常清楚,刘荣再错也是皇上的儿子,肯定不能拿他怎么样,没想过严办刘荣,一切是按景帝的意思办,最后却背了一个谋害皇子的黑锅。老太太恨之入骨,贬去雁门关做了太守,因主动攻击匈奴,违反了大汉律,被罢免。新太守上任时,他交接完工作就剖腹自尽了。刘启得到消息,叹到,“太后折了朕的苍鹰啊”。郢都死前托人送信给刘启和老太太,说刘荣写的那封求救信让王志拿走了,瞎老婆子才说到“我在这件事才真是瞎了眼,冤枉了郢都”。铁面无私的苍鹰郢都。

周亚夫,军事奇才,景帝时的太尉,平七国之乱时的主帅,调兵遣将时不怕得罪刘武,以大局为重,平定战乱后因首功被封为丞相,他本人非常重军事,不拘于形式,性格粗鲁,在军士中威望极高。只可惜他不是做官的料,他多次不守朝廷礼仪制度,有一次景帝赐宴,他竟然迟到,景帝一怒罢了他的官。他也不想做官,一心想带兵,嘱咐儿子在他去逝后要陪葬些兵器,于是制造购买了大量军械,本属无意,又违反了大汉律例。还冠了个造反的名目,把他打入监牢,周亚夫一代统帅,穿布衣就能让士兵高呼“大将军威武”,哪受得了这种屈辱,在狱中绝食而死,其妻随后也殉情。一代枭雄周亚夫。

卫子夫,平阳公主府的一名歌女,刘彻临幸后,被前皇后阿娇贬做杂役,后怀孕才确立为妃子。后成为刘彻的正宫皇后,有德有貌无心机,生的刘据被立为太子,生性敦厚,只可惜后来,刘彻被奸人蒙蔽,朝廷出现“巫蛊事件”,无奈母子二人发动政变,事败,刘据逃亡,卫子夫悬梁自尽。宫闱之事,多是勾心斗角,卫子夫却不一样,她没有任何心机,与世无争,贤良淑德,曾是刘彻最深受的女人。汉宫美人卫子夫。

卫青,子夫的弟弟,原给平阳公主赶马车的奴才,刘彻见其目光如炬,御赐养马,训练羽林军,破格提为将。生怕别人说靠得是裙带关系。做事谨小慎微。刘彻正式向匈奴宣战时,兵分四路,一个全军损失过半,一个连匈奴的影子都没找到,李广部全军覆没,只他一人逃脱。唯有卫青深入匈奴腹地八百多里直倒匈奴王庭,别人才对他刮目相看,卫青果真是军事奇才,后被封为大将军,手持虎符,掌管军权。刘彻特许他可以骑着马在御道上行走,仍然谦虚待人。老年病逝后被葬在汉武帝墓旁。军事的将才,忠心的仆臣卫青。

伊稚斜,大匈奴的单于,原本不是王储,弑父即位,心狠手辣,对自己的父亲,兄弟,王妃,都冷血无情,却唯独对他爹的媳妇,南宫阏氏温柔体贴。南宫越是冷漠,他越是尊重她。南宫的儿子于单战死沙场,南宫哭晕过去,佬稚斜却抱住了她,我不知道为什么电视会给这样的特写,凡是南宫的要求,他都会答应,我反而有点喜欢他了。再狠的人也有软肋,他的身份就是这样,忠于自己的族人又有什么错,说得夸张一点就是,侠骨柔情伊稚斜。

霍去病和张骞,是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十九岁便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才华,在卫青指挥的匈奴抗战中,首次带兵就以区区八百军骑把匈奴的祖地都掀了,还俘虏了伊稚斜的祖父,伯父等。因为年轻机警,见解独到,不拘于形式,刘彻非常喜欢他。曾饮马金泉,当着官兵的面发誓,不把匈奴赶到漠北,绝不成家。因屡建战功,封他为骁骑将军,后因为在朔北草原上感染瘟疫,这位史上最年轻的将军不治身亡,年仅二十四岁。葬在刘彻墓旁。他的一生非常传奇,从没打过败仗,人称常胜将军霍去病。

张骞,小时是刘彻的陪读,做为汉使者出使月氏国,寻求制做精钢的秘方,并说服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匈奴。自长安出发,三年后才到达匈奴,时值汉匈交战,就扣押了他们,达七年之久,后逃跑,不是回汉朝,而是继续前行,途经西域各国,所到这处,都显示出大汉的文明和文化。在大宛国的帮助下才来到月氏国,到国界时,他跪下地痛哭:“陛下,臣终于找到了月氏国”。那时他们离开长安已经十二年了,刘彻他们都不知道张骞一行是否还活着。他谦卑得向月氏国的女王讲述了汉朝的文明和富庶,女王很友好的赠予制做精钢的秘方,但婉言拒绝再起战争。

回国时又被匈奴扣押,无奈逃跑后,只能走的沙漠,历尽千辛万苦,到最后生吃马肉才走出沙漠,回来汉界时,已经是乞丐的模样,嘴里只说“汉,汉,”他徒步走在长安的街道上时,百姓都夸他是大汉的英雄。刘彻听后大喜,召文武百官共同在大殿迎接,当张骞穿着乞丐似的衣服,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得走进大殿的时候,文武百官都落泪了,这已经是他走后的第十三年了,刘彻示意他不要走了,他亲自下去迎接他,张骞哭着说:“陛下,臣回来晚了”。刘彻也哭着说“张骞,你跑到哪里去了?怎么才回来?你是我们大汉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啊!”张骞出使西域,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却为后来做战提供了新的地理知识,更知道西域有很多文明的小国,他决定再次出使西域,与各国通商,用大汉的丝绸和陶瓷交换西域的香料和汗血宝马,形成了由长安到波斯一带的西亚的商路,这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

他是朝的英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他的功绩是无法抹灭的文明转折。做为后人,我没有资格评论历史的英雄,他们的丰功伟绩早已挥炳史册,像宫廷美人一样美兮盼兮,像诗经的句子一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像高山流水的曲目一样得情洋溢!

《汉武大帝》观后感 篇3

刘彻 10岁就励志打败匈奴,幼年就聪慧伶俐,继位后整日上林苑打猎,演练战术,成立羽林,培养军事将领,以及军事人才梯队,远见之举啊!

窦太后一手遮天,虽有好的建议措施,都未能实施;刘彻初始时尊儒弃道,而武帝之前都是尊崇道家,侍奉无为而治,刘彻早年的新政只得死于襁褓之中,但从侧面也反应的恰到好处,那是实力不足,又有大臣阻挠,自己又没有强行实施的能力,即使强力实施,也会被奸人所用;早年的自保、忍辱体现下了刘彻的雄才大略、宽广胸襟。

武帝自全揽大权后,就开始准备对匈奴的大决战,一步一步,有战略攻打,改变前朝对匈的外交政策,有突袭、有围剿;针对匈奴的特性采取非常措施,将匈奴赶于大漠以北,决战之时,射杀大单于伊稚斜,取得全盘的主动,让匈奴不敢南犯我大汉;

武帝的军事才能及战略远光:有些仗明知会输要打,明知众人反对也要打,要的就是改变以往的态度及战略;兵贵在变,线路调整,目标调整,迂回纵深,造势,将军看不懂的很多,但是武帝却心中有数,立场之大,眼光之长远真的是:非常之业,必待非常之人啊!

武帝的识人、培人、用人技巧:卫青,由家奴成长为大汉的大司马大将军,刘彻正可谓眼光锐利,点石成金啊!即获人心又成就伟人;霍去病,可谓真正的英才啊!侍奉武帝,藐视权威,独来独往,自信至极!刘彻大胆启用霍去病,成为一支奇兵,在重大战役中发挥的无法预估的作用;飞将军李广,匈奴听之其名就恐慌,武帝贬了再用,发挥大将风范,李广忠心,不受外界权欲的影响,实属武帝身边的大忠之臣;张骞出使西域,学习月大氏的先进技术用于军事,与邻邦形成共荣的局面,加以利用,形成互补,丝绸之路打开了大汉通向外界的大门啊!桑弘羊 、东方朔、董仲舒、韩安国、主父偃、窦婴、以及大汉的酷吏们,各司其职,为武帝的主动进攻战略提供了后勤保障!

后期的武帝依然坚持对匈的战争,毫不松懈,但是年事已高,喜怒无常,受奸人蛊惑,残杀逼杀了多少忠良无辜啊!其中两件事改变的武帝的一些思想:

1、巫蛊事件,冤死了太子刘据,残杀了忠义之士,武帝陷入严重的悲痛之中。

2、功烈之乡:武帝带皇子弗陵,亲自考察功烈之乡,眼前的场景让武帝倍感焦虑,男壮残疾者如麻,孩子孤苦伶仃,子民们虽未功烈,但是生活依然苦不堪言,这些都是战争的残害啊!此两件事,让武帝清醒了两件事情:一是大汉储君的确立以及确立后怎样继承大统,二是停止战争,让民众休养生息,让民众富裕。

死前武帝做的几件事:

1、轮台罪己之诏:不该连年作战,为人君者,怎能不顾国家民族的危亡,不管百姓的水深火热,刚愎自用,死不回头;自朕继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2、周公辅成王,周公对应霍光,成王对应弗陵。

《汉武大帝》观后感 篇4

很多人看过武汉大学正门的牌坊,上书六个大字“国立武汉大学”,却不知从左向右有另外一种念法:学大汉,武立国。

直到今天,中国古代历史中有两个朝代始终被华夏子孙铭记。否则,我们又何以自称汉族,而海外华人聚居之处叫做唐人街?而提到汉朝,除了开国皇帝刘邦,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汉武帝刘彻。“学大汉,武立国”取的便是这层意思。每个武大学子在向他人介绍此句时也就免不了一股由内而外的自豪感。

早先《汉武大帝》热播时,我还是初三的学生,每每晚自习下便自觉留下来看一会儿再回家。那时候的知识储备还不够完全理解里面的些许片段。一晃六七年过了,大学也快毕业了,论文暂时不想写,自然空出闲暇,慢慢欣赏。

当然为了剧情的需要,电视剧里有不少细节作出了修改,与历史的记载存在出入。但如果细细看过一遍,也许会有类似于我的感受。

1、少时经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总是喜欢将人成年之后的行为与早期童年经历联系起来,有其可取之处。刘彘是汉景帝的幼子,兄弟十几个。无论立长立贤,立太子都轮不到他。更何况梁王刘武在一旁虎视眈眈,情况自然何其危险。

好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王夫人上有窦太后压着,又得照顾好患有肺痨的景帝,对阿彘的管教也就没有那么严。从小嬉笑打闹、恶作剧,到处捉弄人,但奇怪的是大他7岁的哥哥刘荣却像是他的跟班,由此可见其少时心智便异于常人。

但在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妃与刘彘母亲王美人之间的较量中,栗妃完败。败在了气量太小,容不下别人,心胸狭窄,有小阴谋而缺乏大智慧。王美人处处谦卑和蔼,识大体顾大局,顺着窦太后汉景帝的脾气说话,再加上刘彘少时常常语出惊人,显示出与年龄不相配的聪颖,也就在这场竞争中完胜。与长公主家陈阿娇的联姻也为其加了不少分。

至于他的小名“彘”,意思是小猪。据说他小时候的长相极像高祖刘邦,眉眼更是像极了他的父亲。在缺乏成熟科学技术作为支持的古代,面相手相尤为重要。而“猪就是龙”的论断更是参杂了神话传说的影响。

当上太子的话,自然不能再用“阿彘”这样的小名,景帝亲自给他取名为“刘彻”,取通透明彻之意。此时皇位的最大威胁梁王已死,景帝病故后十七岁开始即位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景帝时期发生的两件大事对之后的汉武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周亚夫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扫除了一大内患,为之后的中央集权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二是刘彻姐姐南宫公主年仅十五岁便远嫁匈奴,若国力强盛得可与匈奴一战又何以至此?

2、掌权之前

刘彻初登皇位后便开始推崇儒家思想,这与先前几代皇帝追随的黄老学术背道相驰,思想上的冲突自会引发政治上的纠纷。窦太后的铁腕下,刘彻的新政胎死腹中,甚至面临被废除的险境。在这种情况下,刘彻采取了老师卫绾的建议,无为而治。

读读书,打打猎,不也是很快乐嘛。很多时候这种韬光养晦的时光对于一个志存高远的、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也是不可或缺的经历。只有将自己摆放在一个很低很低的位置,才能看清楚周围的环境,才能看到自己致命的缺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道家讲究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是很有意味的。若不潜龙在渊,何以飞龙在天?

当然读读书打打猎并不是什么坏事。敌人面前,纨绔子弟整天无所事事,自会降低戒心。而对于自己,如果不能博采众家之长伪存真,形成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一以贯之,对以后的执政是非常危险的。说东便向东,说西便向西,被人玩弄于鼓掌之间,又如何成为千古一帝?

上林苑的打猎在刘彻的眼中是一种对抗匈奴的军事演习。他把自己的亲卫羽林军比作汉朝军官学院,是意义深远影响极大的。这些羽林郎大都是前方抗击匈奴的烈士遗孤,一来缺少父母光环庇佑,必须自己长大成人;二来对匈奴有着痛彻心扉的仇恨,将来一旦走向战场,其意志之坚决行为之果敢非常人可比;三来之后的功名利禄都直接与军功挂钩,正强化的力量无可匹敌啊。

而刘彻在最艰难的六年里暗自积蓄能量,不仅学会一身武艺,强壮健康,还为将来抗击匈奴培养了大批可用之才,确实极具眼光。

3、准备初期

窦太后的死对于汉王朝而言是巨大的损失。经历了五朝三皇的她早就被看作是大汉精神的象征,她适时地倒下了,却为刘彻清除了不少障碍,得以迅速全权接管。老太后将一个人对于汉室刘家的忠诚当作选拔官员的最根本的标准,确实影响了汉武帝。

大权在握的汉武帝发现当皇帝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一件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为了国富民强抗击匈奴,不再卑躬屈膝,为了一扫持续多年的颓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这也就是历史书上学到的只言片语:文化上,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外儒内法的精神控制,设立太学,鼓励民间推选贤良之士入朝为官;政治上,继“削藩令”后施行“推恩令”,设立十三刺史制,加强对地方郡王的控制,设立内朝架空传统的三公九卿,直接对外发号施令;经济上,劝课农桑,使用新式铁制农具,鼓励优良马种的饲养,疏通河道修建水利设施,使钱财粮食得以迅速积累;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虽遭遇挫折,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很多时候,事物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着。无论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目的都只有一个:中央集权。而中央的权力空前集中的好处便是无论他做什么都不会遇到太大的阻挠,有着说一不二的权威。如果帝王足够聪明,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会作出正确的决策,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太聪明了,就会陷入完全的自我中心,听不得半点旁人的建议。

那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为军事上的抗击匈奴作准备。

没有人会预料到这个人有着超凡的眼光、准确的判断、长远的打算、过人的智慧,这是因为他有着切骨的仇恨,这种仇恨可以转变成为一种可怕的力量。而掌握这股力量的人就是汉武帝刘彻。

一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是元帅,其下是将领,再往下便是士兵。为兵者,奋勇杀敌,忠心不二,也就够了;为将者,身先士卒,赏功罚过,令行禁止,就是高手;而为帅者,无须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能够从一群人中挑出领头羊,坐镇中央,从容不迫举止若定谈笑自如,确实需要遗传的领袖基因。古人常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我认为,一帅才更是难得,这种帅,必须具备横跨古今的战略眼光。毫无疑问,刘彻就是这样的人。

形象一点说来,冲锋在前的士兵好比利剑上的锋刃,指挥士兵的良将就是一柄柄不世出的龙泉泰阿,而最终控制宝剑指点江山的手才是最稀罕的帅。

4、抗击匈奴

汉武帝最华丽的篇章慢慢铺陈开来。

马邑伏击战可以说是以失败收场的。这回的阴谋诡计按照常规思维来看算是及格的,但他明显低估了大单于与生俱来的警觉性。加之人马过多走漏了风声,否则即使匈奴大单于能够逃走,其部族也会元气大伤。

从这场失利中汉武帝发现了战术思想中的三个不足:汉朝军队笨重的战车与匈奴轻装骑兵相比,少了灵活性,追击速度也无法相比;精装部队就像一只握紧的拳头,能在瞬间于一点释放出巨大的力量;军队将领需要进行革新,得大胆启用年轻的将军,这样不仅用着趁手,转变传统的作战观念也比较容易。

于是汉武帝时期最杰出的两个将军就这么诞生了:卫青与霍病。这两个人是汉武帝一手提拔的亲信,有着很多共同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爱马如命、出身卑微、武艺非凡、知人善任。

对于一个新手而言,最重要的便是信心。因此,自身散发的锐气才是不可多得的。这种锐气能够粉碎一切条条框框的限制,能够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战场上捕捉到一丝一毫的战机,能够激励手下的战士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卫青先前是平阳公主府的一名骑奴,霍病则是私生子,社会地位较低,因此对于建功立业有着特殊的欲望。当然,如果自身没有两把刷子,在军队里是镇不住手下的士兵的。知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话,应该明白优质良种马对于骑兵军团的重要性。

那么在拥有两把绝世好剑的情况下,汉武帝又该使用何种旷世剑法一展才华?

答案很简单: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换句话说,骑兵兵团长途奔袭突击匈奴缺乏有效防守的大后方。这一招,卫青擅长,他的外甥霍病更擅长。

“李广难封”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作为匈奴人眼里的飞将军,箭术超群的李广是很头疼的问题,所以时常集结优势兵力对付他;卫青则不一样,他初出茅庐时完全被看扁了,于是长途奔袭闪电战大破匈奴王庭(相当于汉朝国都长安),对付一帮老弱妇孺自然不费吹灰之力,也因此而斩获颇丰,封侯拜将也是迟早的事。

伴随着卫青的大获全胜,最高兴的是汉武帝刘彻。因为他知道能发掘卫青,那也能挖掘霍病。赵信的叛乱使得卫青的习惯性打法失了作用,加之卫青此时已位居人臣之极,封无可封,年龄大到不适合长时间马上作战。那么匈奴人完全陌生的霍病面对着建功立业的绝佳时机,又岂会手软?

其实在汉武帝刘彻心中,更亲霍病。他的身上兼具刘彻和卫青年轻时的影子,打法更加富于变化,加上手上都是精兵强将,有点像特种部队,装备也是最好的,所以斩杀过万如同家常便饭一般轻松又惬意。霍病身上的豪气也是卫青身上难寻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成了千古名句,酒泉一事更是最好的表现。

我个人是有点偏心的,假如霍病不死,李陵或许就不会投敌了,李广利也许就不会成为一个笑话,司马迁也就不会遭到宫刑,匈奴的消灭自然是板上钉钉,最重要的,他的表兄弟卫太子也就不会冤死。但历史没有如果,我只能说天妒英才。

霍病的死是一道分水岭,此后的各种将军比之卫青霍病,实在是暗淡了好多。

5、总结评论

汉武帝之所以谥号“武”,最大的原因便在于其抗击匈奴的伟大功绩,简单点说:他是个男人。

虽然匈奴在他执政时期没有完全消失,但其元气已伤,根本构不成威胁了。但借用杜工部的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你就能很清楚我的意思。穷兵黩武、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来形容汉武帝,一点也不夸张。一个聪明的皇帝会作出正确的决策,但也很难听取别人的建议,尤其是年龄越来越大的时候。

好在发展心理学里有提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四五十岁,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会逐渐转向对内心世界的关注。晚年的汉武帝也在反省自己连年征战对国家的伤害,写出了轮台罪己诏。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

“犯天汉者,虽远必诛”喊出了现代中国人少有的气魄,也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我想,以古为镜,应该不仅能“知兴替”,更能“明得失”。

《汉武大帝》观后感 篇5

古今往来,有着许多不平凡的帝王,而我觉得汉武帝刘彻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最璀璨的明珠,被后人尊称为千古一帝。他与众不同的出生,也预示着一个斩新朝代的到来。

在众多皇帝之中我比较喜欢汉武帝,他的雄才大略,英勇善战等等,都让我十分佩服。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使汉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在谈论他的功绩与过失。汉武帝在位期间,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实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打击地方势力;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监察制度;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建立羽林军、羽林孤儿和八校尉。统一货币,发行五铢钱;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太学。从政治、军事、财政、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又勘定外患,拓土启疆,造成了西汉的盛世。他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一生也是声色犬马、荒淫暴虐的一生。他食色不厌,纵情恣欲,宁三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女,后宫所纳美女,竟达七、八千人。他不问黑白,杀人如麻,大起巫蛊之狱,令人闻而心惊,望而生畏。他穷兵黩武,横征暴敛,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在他的晚年,社会矛盾加剧,农民起义不断。不过,汉武帝晚年颁发《轮台罪己诏》,“深陈既往之悔”,实行“息兵重农”的政策,又使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封建帝王能做到这一点的,我还没发现有第二人。

在汉武帝的大一统下有很多的人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没有这么多的贤人也许汉武帝的统治不会那么成功。所以每一位成功皇帝的身旁都会有忠心的人帮助他。明君糊涂一时,昏君糊涂一世,人无完人,汉武帝这等伟人也会犯一些错误,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更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会倾听,不断地完善自己,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汉武大帝》观后感 篇6

我把杨焕亭先生笔下的汉武大帝的形象,刻入我自己心中。这部皇皇巨著,详细精__地在我眼前展开了汉武大帝波澜壮阔的一生风云的画卷,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汉武大帝刘彻小时候就非常具有冒险精神,且有帝王风范。8岁时他曾自荐出睢阳平定梁王谋反,大方赠知己韩安国刻有自己名字的虎头?,让太子太傅卫绾为之惊叹。

待成为皇上之后,他推行“新制”,进行改革,但太皇太后屡次阻挠,使刘彻无法施展雄才大略。

太皇太后和太后相继去世后,刘彻大展宏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制,派张骞两次凿空西域和打通西南夷道,讲述“夜郎自大”趣闻,派遣卫青、霍去病痛击北方匈奴,迫使匈奴一再北迁,大宛之战“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成为千百年来华夏民族的骄傲……

他听取了汲黯的逆耳忠言,也力挺窦婴的秉书直言。

他欣赏东方朔的才华横溢,也忘不了司马相如的如椽巨笔。

他敬重李广的忠贞卫国,也钦佩苏武的不屈气节。

他不满田?的骄横,厌恶李蔡的阿谀,痛恨充的误国。

驾崩前,他的博大胸襟还让他为自己的过错下了《罪己诏》。

他用自己的雄才大略和高瞻远见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昌盛和尊严,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豪迈和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一代英主啊!

往事越千年,到我们这代,绝大多数__人依旧延续着汉武大帝的民族自豪。我们国家浩大的创新计划工程,如航天、科技、水利、沙漠绿化,正靠着我们大展鸿图,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成就自己的梦想,共创国家的强大,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世界瞩目!

我们的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过文明的伟大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们的民族既有过盛唐的灿烂辉煌,也经历过清末近代的衰败耻辱,两千多年前的巨人汉武帝,依然激励着我们发奋图强。

今天,我们的国家重新进入复兴的光明大道,我们青年一代,有幸生在这个千年未有的大时代,更应该珍惜和感恩,更应该努力和奋斗,不计较眼前小利,不计较个人得失,要志存高远,学好本领,投身大事业,强我大中华!

《汉武大帝》观后感 篇7

已经是第二次看《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好历史剧,虽然“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类的穿越词层出不穷,但丝毫不减这片子的可看性。

但是我今天想谈的并不是关于这部电视剧的,而是关于人们对历史人物(针对于皇帝)评价的问题,很多人都说汉武帝并不是一个让民安居乐业的皇帝,而是一个战争贩子在位期间连年征伐搞得民不聊生,但是话又说回来,在那个时代下,匈奴时不时的扰境对汉朝国内进行大肆的烧杀抢掠,然后再让汉廷给钱给粮给女人,国家在对外的妥协中作出的让步必然会把收回损失的担子加到对底层百姓身上,虽然“文景之治”使得汉朝国力回升了,但匈奴必定不会仅限于抢夺和索要,必然有一天会发动大侵略届时汉亡百姓更加生存不易了。

所以从长远来看,发动一次很可能让GDP衰弱很多的大战来换回一个长期的安宁其实还是一个很划算的生意,假设汉朝的战前GDP是3,战争消耗掉2,但会回来的是可以增长为6的社会环境是不是很划算呢?更何况在武帝晚年已经有修养生息的做法了,所以战与不战的关键在于国家的长久打算。对于当时的汉来说,战争能换来更长久的和平,就算消耗得“一夜回到解放前”也是很值得的。

在这里,我还想说一说关于战争地个人想法。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的延伸,因为两个国家通过政治的联系进行互相对话,本想和平解决争端,怎奈对方不愿意,那么作为愿意的那方也只有持戈而战。战争的最终目的不是杀人,而是以一种牺牲部分人的行为来换取为牺牲的大部分人的正常生活的行为。当然不是主张战争的人,但是我不能容忍任何一个国家对另一个自主的国家进行反复挑衅,这样的情况下容忍是一种大度,但大度是要对对方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君子的才能使大度起到积极作用;对于一个小人,容忍只会使这个小人认为这个大度的人只是因为软弱。就像一只小小老鼠不断的挑衅雄狮,雄狮对小老鼠不予理睬只是因为小老鼠不过就是一直小老鼠,只不过就是在调皮,咱雄狮无所谓;但一旦这小老鼠的挑衅进一步,认为雄狮不过是一头长得狮子皮囊的蠢驴而进一步逼迫,那这一刻雄狮唯一的选择就是宰掉这只可恨的小P鼠。

而当时的汉正是这样的一头雄狮,今天的中国也是如此。

《汉武大帝》观后感 篇8

看完了58集《汉武大帝》,被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以及他穷尽人力所能的一切,总是为社稷子孙,预作谋划的大格局所折服。其中很多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目标远大,持续专注

幼儿的汉武帝就已经立下了攻打匈奴的志向,从继位后就开始不断地谋划如何攻打匈奴,虽然当时没有大权在手,但是却能够在没有虎符的情况下,调派军队攻打匈奴,乃至太皇太后将虎符授予刘彻。同时在制定攻打匈奴的战略方针上,始终坚定不移。上林苑秘密训练,研究匈奴的兵器,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月氏国,这些都是汉武帝为了攻打匈奴而下的一步步旗。最终匈奴大单于伊稚斜被杀死,而宣告了匈奴从此土崩瓦解。

用人之准,爱才,惜才

汉武帝非常爱才,正因为遇到了卫青,才让汉武帝有了攻打匈奴的信心,而卫青本来是一个骑奴,而汉武帝不论出身,不论卑贱,看人之所长,将卫青培养成了骁勇善战的大将军。在汉武帝治理汉朝的时候,重用了不少人,如董仲舒,发展儒学,巩固西汉大一统;汲黯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霍去病,既勇且谋、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等等。当因为霍去病杀死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后,皇帝责打霍去病的场面,既该杀又不想杀的愤怒,足以看出汉武帝的爱才。

汉武帝不会乱用人才,他知道每个人才在什么位置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同时,几次和卫青的对话,也让我感受到,他对有才干的人不断地鼓励与鞭策,让他们都愿意肝脑涂地,唯命是从。

办事之狠,办事之稳

从和舅舅田蚡的事情处理上,处理窦婴的案件上,再到杀死了太子的母亲钩弋夫人。汉武帝在立嗣问题上也堪称出奇制胜了,他的这一举动不可谓不残酷,但确也真的堵住了母后干政乱政这个随时都可能出现的漏洞。治理一个国家,有时候真的不能有小农思维,悲悯连天,大仁慈。否则,在复杂的朝政中,早晚会被绊倒。

悔恨反思

晚年的汉武帝悔恨自己连年征战,导致民不聊生,同时也后悔听信胡虏的去巫之策,导致自己的儿子被人陷害。他颁布的“轮台罪己诏”详细地描述自己一生犯下地错,一代皇帝有如此悔过之心,堪称难得。

《汉武大帝》观后感 篇9

《汉武大帝》这部片子非常好,于是从电脑上连续2周左右的时间,看完了这部64集的巨著,这部历史剧,堪称史诗般的作品,虽然做不到尽善尽美,可相比时下泛滥的那些粗制滥造的所谓宫廷戏、历史戏,不知道好上多少倍。

一、皇家的执着、自信

汉武帝刘彻用他超我的自信,向我们彰显了一个伟大皇帝的气魄。似乎是一夜之间,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毛孩子,成为老谋深算的皇帝的。这应该和他的母亲王美人和舅舅田蚡的影响有关。只是刘彻没有忘记最根本的一点,用他的话说,就是“这个天下是我刘彻的!”他用一系列的手段,把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摆脱了任何人的干扰。魏其侯临死前曾说,先皇料想到了一切,就是没想到当今的皇上根本不需要人辅佐,他是500年才出一个的圣君!

二、善于学习、用人

我最钦佩的就是汉武帝的学习能力。国之大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像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汉武帝学的东西应该说挺多的,关键是他能够真正的吸收,融汇贯通,并时常加以实践,而不流于纸上谈兵。比如看人,这是帝王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他就能时常明察秋毫。他时常大胆启用新人,都是以他的眼力为基础的。像卫青,霍去病等都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都是历史上少有的名将。而像打仗这种实践性更强的事,他从视察军队,到驰骋狩猎,这些简单的事情做起,最后在对匈奴作战时的战略决策,都恰到好处,着实不简单。能够学以致用,而不流于纸上谈兵,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岂不也是如此?

三、最后的反思、改进

当然这个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但是他到自己晚年的时候还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经过几十年的战争,国库日虚,百姓生活也困苦之极。贤臣多次上奏劝告汉武帝不要再打仗了,他都不理睬,汉武帝也犯了这个错误。值得钦佩的事,他后来出巡,看到了民不聊生,经过艰苦的自我反思后,明白了自己错了,决定不再打仗,并颁发了一道罪己诏,坦陈自己的错误,向天下人道歉,这是难能可贵的。联系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并不是每次都那么成功和值得别人钦佩的,有时也会出现错误,我们能否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向汉武帝一样成为一代明君呢?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很是让人心潮澎湃。而在激动之余,我们更需要思考。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亦是如此,构建和谐社会,促使教育教学科学发展,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就是我们的重任。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