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级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半截故事》教案

本文已影响 1.95W人 

《半截故事》通过讲述周处鲜为人知的后面的故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罪恶。而人们齐心协力把后半截故事埋起来的行为更让人产生很多的感叹和思考。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半截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评论的写法,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去。

2.知道本课中作者创作的相关历史背景,概括相关内容,能够读出有关资料中的主要内容;

3.掌握评论是指批评或者议论的文章,能够说出作者评论的内容是什么。并能学习这种评论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上去。

4.理解文章的内容,能够说出文中主要讲述周处鲜为人知的后面的故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罪恶。而人们齐心协力把后半截故事埋起来的行为更让人产生很多的感叹和思考的中心思想。

 过程与方法:

1.经历默读课文的过程,体验泛读、速读了解文章大意的阅读方法,能够在默读时划出文中主体内容、关键词,能够在默读后读出或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对课文内容的议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语速朗读出课文内容;

3.经历对课文的精读过程;建构细读文章,分析出人意料的故事真相的故事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能够说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4.参与对课文的分析过程;奠定阅读能力的基础,概括分析阅读方法,能够运用合情、合理、合规的方式正确的阅读分析其他评论性文章,并且能流利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语言文字的感染力,产生对语言文学的爱好,能够积极参与研读、分析活动,主动总结语文学习方法并准确说出其步骤和关键;

2.能够了解文章通过讲述周处鲜为人知的后面的故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罪恶。而人们齐心协力把后半截故事埋起来的行为更让人产生很多的感叹和思考。

3.形成独立思考,交流合作,正确评价的行为准则,能够单独完成如字词、泛读等学习环节,能够与学习组同学及老师交流、总结文章内容、思想、方法,能够对自己和其他同学展示或表达的内容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即能说出其正确之处,也能对其不足加以补充和修正。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了解文章通过讲述周处鲜为人知的后面的故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罪恶。而人们齐心协力把后半截故事埋起来的行为更让人产生很多的感叹和思考。

难点:掌握评论是指批评或者议论的文章,能够说出作者评论的内容是什么。并能学习这种评论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上去。

 [教学方法]

本课对于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文章类型、结构、特点等内容的教学,适合使用讲授教学法,学生则在听取讲授的同时参与适当的讨论。对于评论性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等内容,适合在老师的引导中通过学生自主讨论来实现教学。

教法:讲授教学法,品读教学法,点拨教学法

学法:讨论学习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整理并熟悉本课的写作背景;

2.搜索、剪辑本课中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思想的视频或音频;

3.批阅学生预习内容,总结共性问题,确定准确结论;

4.制作多媒体课件,有效衔接各教学环节;

学生准备:

1.借助工具书,独立确定课文中生字生词的读音,释义等;

2.收集、整理本课小说的的相关社会背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相关视频,导入课文

1.教师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这个故事在读书人中可谓是家喻户晓。成为人们心目中正能量人物。然而当代作家王鼎钧却为我们讲述了他鲜为人知的后半截故事,贾平凹又将其改编成寓言故事。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其中之一王鼎钧的《半截故事》,看看周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本导语将刘义庆,王鼎钧所讲的故事联系起来,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不仅符合本文的主题思想,而且让学生对文章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引出课文内容。

 二、检查预习

1.教师:作者简介

王鼎钧: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人,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品红豆诗人的诗》,51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纽约居住。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崛起的脊梁”20世纪70年代他的“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和《我们现代人》在台湾总发行量60万册。他淡薄名利,穷毕生之力于“写出全人类的问题”,风格多样,题材丰富。1925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由于对日抗战,王鼎钧少年时代就和家人分离,八年抗战,他有四年多时间在日本占领区生活,打过游击;抗战军兴,1942年夏去大后方投入李仙洲将军创办之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辗转安徽、河南、陕西各地。抗战末期初中毕业即辍学从军,随国民党军队宪兵团经南京、上海、沈阳、秦皇岛、天津、青岛。1949年到台湾。

2.学生填空:加粗字注音

幡然悔悟( fān ) 倏忽( shū ) 疑惑不解( huò )

当头棒喝( hè ) 衷悃( kǔn )

  三、感知课文

(一)读上半截故事——赞一个猛士!

指导语: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的1-5段,你认为周处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从文本中找出依据,分析人物。(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勾画词句)

明确:

1.周处不畏凶险,为民除害。得知自己为患乡里,便幡然醒悟,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2.周处是一个执着用功,有才华的人,文武双全,后来步入仕途。

(二)读下半截故事——悲一个忠士!

讨论:

1.周处步入仕途之后,性格有没有改变?

明确:仍然是为人忠直,做人不畏险恶。

2.虽然知道司马彤居心不良,可周处还是决心上战场,为什么?

明确:因为他有强烈的责任心。周处的心中有“以身殉国”“人臣尽节”的信念,所以才甘心情愿把自己的生命奉献出来尽忠。

归纳总结:这是一个把信念看的比生更重要的英雄,是一个悲剧的忠士。然而他自己却没有丝毫的悲凉之感,有的只是一种悲壮的豪情。

(三)合两截故事——叹一个壮士!

指导语:请同学们阅读这两段文字,并把两段文字结合理解,说说对周处有怎样的评价或新的感受。周处前半截故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沈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

周处后半截故事:297年正月,齐万年屯兵七万于梁山(位于今陜西乾县),司马肜、夏侯骏逼周处仅以五千兵力发动攻击。周处抗议:“我军没有后援,必然失败,不只会死,而且为国取耻。”司马肜不听,逼迫周处前进,与齐万年军战于六陌(位于今陜西乾县),士兵连饭都没吃就被推上战场,没有后援。周处知必败无疑,奋勇杀敌,数以万计,终于弦绝矢尽,友军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皆不救援。旁人劝周处撤退,他却按著剑说:“这是我效忠死节、以身殉国之日!”遂力战至死。

讨论明确:我们赞叹这位为民除害的英雄,虽然他不知自己曾是一害,

我们赞叹这位效忠死节的英雄,虽然他知道自己是被陷害。

我们赞叹这位以身殉国的英雄,因为这种牺牲充满了悲壮的豪情。

(四)议“半截故事”——揭一个主旨

指导语1:作者王鼎钧补出来的半截故事,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一个不一样的周处。这个英雄成为悲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

明确:周处的悲剧,不是司马彤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朝廷的奸邪横行造成的,是统治集团的腐败,最终导致一个忠臣良将的陨落。不得不让人惋惜。这也是作者本文的一个主旨,把矛头指向权贵统治集团的腐败。

指导语2:作者在第八段写道“至于覆灭的五千步卒,谁无父母,谁无兄弟,谁无尘世的贪恋,谁无生存的权利?他们纳粮当兵,敬畏官吏,何负于晋?”。这句话句式有何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用排比和反问句。突出作者对司马彤残害忠良,滥杀无辜的愤慨。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导语3:导演为什么不愿意把周处的真实一生拍摄出来呢?作者在文章最后说“那是他懂,我不懂。现在我懂,你懂不懂?”。作者懂得的是什么?

明确:大众娱乐文化的商业化的媚俗,也就是对利益的追求。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主要故事内容,由故事引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主题,循序渐进,问题环环相扣,提高阅读能力,引发学生深思。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写周处悔悟、拜师、为官及最后以身殉职,表现了周处大彻大悟、一心向善的巨大思想变化,一方面揭露了权贵统治集团的腐败;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大众娱乐文化的媚俗,只知道片面追求利润。而这个故事却也告诉我们许多鲜为人知的“后面”的故事,这些后面的故事被人们齐心协力掩埋起来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值得同学们引发一些思考呢?

[设计意图]每一堂语文课,都有一种别样的收获,总结文章中心思想,指导学生做人的道理,让人回味无穷。让作者在小说中最想表达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流转。

 五、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5):周处由坏变好。(前半截)

第二部分(6——8):周处遭陷害而死(后半截)

第三部分( 9 ) :对“后半截故事”的态度。(揭示主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上以题目《半截故事》为突破口,设计了;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间紧张,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文朗;

本节课在设计上以题目《半截故事》为突破口,设计了四个环节——赞、悲、叹、议,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会到文章的主旨,而非生搬硬套。另外小组讨论彻底激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能力,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学生的回答非常出色。我不得不惊叹于孩子们的思维!

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间紧张,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文朗读重视不够。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