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卞之琳《寂寞》原创教学设计

本文已影响 1.8W人 

  (一)、导入:以《断章》导入

卞之琳《寂寞》原创教学设计

老师评课后补充:败笔,可以抓住第一句中提到的乡下小孩子,结合鲁迅作品中的闰土、《社戏》之类的形象导入

  (二)、朗读整体感受全诗(找同学读的)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

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

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

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

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三)、分析(本来用想象,但是老师说这个值得商榷,其实是靠想象和联想来理解文本)

引导题:《寂寞》

1.主人公童年的寂寞:一般的乡下孩子童年什么生活环境与经历?“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分析出现分歧:孩子寂寞才养蝈蝈;孩子不懂寂寞(我其实想引导孩子不懂寂寞,懵懂的孩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老师评课后补充:其实可以引入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已有乡下孩子形象分析想象,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抓住乡下小孩子的突出特点,更好的理解“乡下小孩子怕寂寞”的真正含义,“怕寂寞才不会寂寞”,然后不甘寂寞才会在“枕头边养一只蝈蝈”,即使是夜里也不甘寂寞,而且是“养”,有爱有责任,彼此间有真情,甚至需要为蝈蝈“养老送终",当秋天过去,一年即为一世的蝈蝈会被小孩子送到属于它的墓地······

孩子的童年实际上是不寂寞或者说不甘寂寞的,那是快乐的无拘束自由的生活。

2、成年的:“长大了在城里操劳”日夜为生计奔波,已经丧失了童时的天真、真情、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已经沦为世俗的牺牲品,自己的人生被城市的大染缸搅碎磨蚀,“他买了一只夜明表”,意象“夜明表”的分析理解出现分歧:时间紧张看时间;夜里寂寞作为陪伴

老师评课后补充:夜明表在当时是身份的象征,这里的含义是代表世俗交易,是“买”来的,金钱的交易,已经没有了真情,与对待蝈蝈形成对比

3、死时的:“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夜明表的动与死亡的静形成对比;墓草做蝈蝈的家园,但是也是“家”

  (四)、意象意境分析与文本修辞

小孩子 蝈蝈 夜明表、墓草

(补充:乡下小孩子、家园都是可以抓的意象)

对比:乡下---城里 小孩子---长大了 蝈蝈----夜明表(自然--人工 纯真---世俗)生---死(夜明表的动衬托死的静)

评课:

陈淑艳:朗读太少(诗歌是需要通过朗诵来体会的)

张年松:理解不一样

王珊珊:课堂语言 颠三倒四 表意不明确(这是后来告诉我的,呵呵,当老师的面都给我留面子,哎·······)

潘老师:(1)课堂语言不精练,罗嗦,需要砍掉很多

(2)意象抓住了但是还不够深,关键动词没抓住

(3)这首诗歌必须先总体把握,这一点没做到,所以出现后来课堂上分析意象有分歧,理解不同。其实就是因为有些东西自己理解的不到位,层次不够深

 反思:

(1)讲得太多,这是教学的时候就知道的缺点,但是那时候没有深刻理解“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所以没有下意识的去改正,这是需要不断改进的,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

(2)有些对文本解读就是没到位,需要的是文学的素养,扎实的文学修养也是需要长久积累的,不是读读小说看看雅俗共赏的文章就能解决的,实践收获的是问题,知道了自己以及整个教育界的一些锢病,但是如何解决才是关键,我们需要的理论指导现在开始接触,让我开始有了真实的感觉,但是书是需要大量读了。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