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文言文《兰亭集序》反思

本文已影响 3.17W人 

  《兰亭集序》课后反思

上公开课前一晚睡前一直在设想课堂的每一个步骤,结果上完《兰亭集序》的分层教学公开课后,才发现理想是美好的,教学却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

文言文《兰亭集序》反思

现在,已经过去几天了,来整理一下最近的反思,先回顾一下我的实际步骤吧:

一、在《仙境》的音乐背景下导入,同时PPT展示流觞曲水图片:

请大家看到这张图片,1658年前,就是在这个地方,蓝天下是崇山, 崇山上是绿竹, 绿竹间是清流, 清流旁有一群文人俊在洗濯嬉戏。阳春三月,惠风和畅,想来少不了欢愉,更少不了诗酒。酒袭诗醇, 诗借酒兴……其中有一位,展开长卷,蘸墨挥毫,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才思涌泉,书成珍品,文成杰作,这就是《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品读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去体察那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旷达的情怀。

二、新授

(一)1、快读课文,找出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几个词语?明确:乐--痛----悲;

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作者的乐之因,痛之由,悲之源。

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学案中的的第1题,请小组长指定两名同学找句子,两名同学概括总结,并派一名同学举手发言。(学案问题如下:1、内容研习: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找找哪些语句能体现作者“信可乐也”的感受?)(学生讨论中,我插入了提醒:王实甫说过这么一句话“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但我们课文中却有五美,你能找出来么?)

3、生答后,图片展示这五大美事

4、学生根据板书和图片背诵一二段 (反思:这2-4步是我这几天反思认为最没有处理好的地方,我应该这样做,获得的效果可能要好很多:1、先引用王实甫的话,然后再分组探究;2、学生回答之后,展示图片,图片上不需要任何字句提示,让学生说出你想到了课文的哪句诗,旨在让学生熟悉这些诗句,为背诵做准备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随着这轻快的音乐想象文中的情景,教师随乐缓慢诵读,意在让学生悟情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印象;4、睁眼,品读诗句,并整理思路,试着背诵)

(二)分组探讨学案第2题:第3段作者发出了“岂不痛哉”的感受,那么作者痛什么? 请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语句仔细品味。(B)

根据学生答案明确:人生短暂

欢乐易逝

世事无常

小结: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才感慨:死生亦大也。死,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视,我们死的时候,都是一个隆重的节日,但是生呢?我们是否也同样重视这活着的每一天,让它过得像个节日。这是我们要思考的!如果说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个体都会体验到的痛,那么下面这一段,作者写了哪些人的悲?(生:古人、今人、后人)那么作者为什么悲呢?(生:作者悲古人,因为看了他们的文章,对生死有相同的感慨,后人也悲今人,同样感叹人生短暂、欢乐易逝、世事无常)

师:是啊,我们今天在这里,不同样感慨兰亭盛宴不再,甚至连兰亭集序的真迹我们也无法一睹,这不就是我们所痛惜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悲今人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两晋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魏晋时代的士大夫,有的崇尚老庄,大谈玄理,思想虚无,自命清高;有的厌弃世俗生活,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所以,同学们看作者为什么悲今人?

生:他们醉生梦死,无所作为。

(反思:这里应该点出,古人、今人、后人都悲,都对生死有相同的感慨,这是人类共同的悲叹,相较于个体的痛,这种悲已经上升到人类历史的理性高度,它要更深沉,因为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所有有情的生命都将被时间无情的吞噬,正因为如此,作者才会同时悲古人、悲今人、也悲后人,才会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忘作”的生死观。)

(三)分组分层探讨学案第3题:(1)翻译“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忘作”(A)

(2)作者认为生不能等同死,他认为应该怎样生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B)

(3)你怎样看待生死?(选做)

应该说,学生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要感谢我亲爱的学生,谢谢他们一直以来的出色表现,让我觉得我已经开始享受课堂了。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古文化中的经典,都让我爱不释手。我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是情有独钟。《兰亭集序》既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又是一篇不落俗套、格调清奇的散文。对于教学经验还不丰富的我来说,不论怎样精心设计、用心传授,总感到没有把此文语言之优美,感悟之深刻呈现给学生,现将教学中的所得和困惑加以总结,以待日后改进。

教有所备

1.思想上的准备。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有一种创新的思想在。具备了创新思想,也就有了改变自我的动力。这是我上好这一课的关键。

2.知识上的储备。为了上好这一课,我认真研读了课文,做到教材烂熟于心。我研读有关本课的资料,占有了较丰富的讲课素材。我又认真研读了有关本课的'经典课例,汲取养料。

3.精心做好设计。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对课堂进行多角度的设想,设计了多套教学方案。当然,在课堂上,我基本上能够按照我的预想方案进行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课堂上能够看到学生还是很积极踊跃的,他们和我一起很好地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有很多收获,这里确实难以尽述。但我明显感觉自己在语文教学上仿佛成长了起来。我相信我的语文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二、教有所长

1.注重积累,学会审美。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梳理。学生能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理解重点文言词语和语法现象。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常用的成语(情随事迁、崇山峻岭、游目骋怀等),再如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学生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夯实了基础。

本文熔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炉,学生通过研讨可获得画面之美、活动之雅、理趣之丰。同时,本文又是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他的行书被誉为“飘若惊龙,矫若浮云”。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领略其书法的精妙,获得审美享受。

2.读思结合,增强语感。

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比如实词的意思,这节课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有学生告诉她自己总结的规律: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知识,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把重要的钥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

3.突出感悟,提升境界

有的观点认为,文言文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学习,那么就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微言大义。我不这样认为,任何一篇好的文言文都有着深刻的意蕴和哲理,都会在思想上启迪人,在情感上感染人,在精神上嘉勉人。如果挖掘文本的主旨能对学生有益,何乐而不为呢?

《兰亭集序》中表达的生死观是积极的,对学生是极有教益的。我抓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一关键句启发学生联系历史和现实思考生死问题。请学生调动积累,举出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诗文,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给学生还补充了做客《中国达人秀》栏目的无臂钢琴师刘伟的生死观:“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一环节的研讨,学生特别活跃,也很激动。相信在这种历史——现实——自我之间的理性思考,会让学生的思想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尽管我倾心尽力,但总感到还有许多问题,如学生的主动性仍不够强,对主旨的理解还不到位,教学过程不够流畅,设置的情境还不够美……

最后我用省级专家温德峰老师的评语做为结尾: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的阶梯,它记录着我们曾经的迷茫,见证了我们洒下的汗水,更奠定了我们坚实的脚步。” 期待我们共同实践并一贯坚持下去。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